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演讲发言

对老师的感言【通用8篇】

时间: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有时会因某件事或某个人而产生新的想法,这时往往可以写一篇感言将其表达出来。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写感言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下面是教学啦www.jiaoxuela.com勤劳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对老师的感言【通用8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老师的感言 篇一

作为老师,除了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更应该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接受老师所传递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很多学校都已经使用课件上课。不同的班级使用的是同一个课件,但由不同的老师来授课却有不同的效果,这更体现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老师授课的过程中,要使学生透过教师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知到教师思维的过程,学到思考问题的良好方法,从中体本文由收集整理验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艺术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又和教学效果的好坏紧密相连。数学教师应该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并致力于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表现力,提高自己语言的美感。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所教的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语言艺术在于:语言表述清晰准确,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简洁练达;语言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语言富于启发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体现专业化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不要令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自己必须有个透彻的了解,如“数位”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如不能把“角平分线”说成是“一个角的对称轴”,“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 “两点之间的线叫线段”等。数学教师必须熟练数学科学语言的表达,做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和数学思维方法是大有裨益的。教师对定理、定义的分析不准确,会让学生觉得老师没有水平,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语言要使用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练,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精辟、简洁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即“言简意赅”。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啰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拖泥带水、重复啰嗦,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很多时候,让老师感到劳心劳力而无功,学生心烦意乱而无获,就是因为教学语言没做到简洁练达的结果。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

三、教学语言要表述生动,通俗易懂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一名好的数学教师要做到能很好地组织课堂教学语言,有效地发挥语言的作用,运用教学语言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清晰的理解,从而学好数学。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要通俗明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教师应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用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素养,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怎样才能实现上述要求呢?

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的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开始学习证明题的分析方法时,老师经常教学生用“执果索因”法。何为“执果索因”?老师可以解释为:假如你要去某陌生的地方,你要先了解到目的地要经过什么地方,然后一步步探索,回到出发点,那你自然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执果索因”法就是这样的一个证明过程。这样学生就会有很感官的认识,深刻理解了证明题的意义。

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让数学走进生活,把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课堂生活化,能使学生形象地认识问题。

四、教学语言应力求亲切,增强亲和力

数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即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如古人讲的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而富有情感。

许多专家也认为:智力源于情感,情感支配智力。对人的成功而言,情感智力比通常心志活动的进行和智力水平的提高,更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是其他任何语言所无法替代的。对待任何学生都应如此,尤其是对待那些本来对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的学生,如果教师再用刻薄的言语进行批评,他们的自尊心定会受到严重伤害,上进心也会受到破坏。我们要尽量引导、鼓励他们,及时肯定他们对于事物的评价,同时要创造各种条件,让他们有施展才能的机会。要求自己做到:让暂时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让暂时落后的学生雪中送炭。如果教师对学生所取得的一点小小的成绩不给予正确的评价,那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对老师的感言 篇二

一、说能听得懂的语言

幼儿入园前在家庭中已经生活了2~3年,在这里幼儿不需要多说什么,家长就能明白他的意思。入园后面对新的环境,面对完全陌生的老师,幼儿只有能听懂老师的语言,才能与之产生互动。所以,老师要说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

1.称呼小名。许多幼儿入园前,在家中一直被称呼小名,入园后老师在一日活动中称呼幼儿的学名,许多孩子表现出茫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不妨在入园初期直呼他的小名,这会让他感受到亲切的语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和依恋感。

2.简单具体。幼儿入园初期对教师的语言表达习惯不熟悉,加上年龄小,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避免使用长句子、半截句子,语言表达应简短、具体,直接指向活动的要求、方法等。如:教师说“请小朋友分组排队来喝水”,幼儿就不明白怎样算是分组、如何排队。可以改为:“请小朋友喝水”,先满足幼儿基本的生理需求,再通过简短明了的语言让幼儿明白怎样排队。

3.说出需求。许多孩子入园哭闹的原因是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往往给孩子准备好水、食物送到幼儿面前,提醒幼儿如厕等。生活自理方面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基本的需求,如果幼儿不会表达,老师又不能察觉到孩子的个别需要,孩子往往用哭闹来表达。这时候,老师就要询问幼儿是否是要喝水,是否要上厕所等,并且告诉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何时、向谁表达需要。

4.环境配合。幼儿园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新的环境,幼儿不熟悉这里的环境,老师可以在具体的环境中,丰富幼儿的认知,如:告诉幼儿“这里是洗手间,这是小便池,这是保温桶”,让幼儿了解每个环境中每种物品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如何使用它们。

二、说适宜模仿的语言

语言敏感期的孩子对周围的语言环境非常感兴趣,这时,老师说幼儿喜欢的、易于模仿的语言,将会满足幼儿敏感期的需要,丰富幼儿的词汇,为幼儿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沟通交流提供积极的语言环境和榜样示范作用。

1.语言规范。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幼儿对新鲜的词汇、句子都很有兴趣。在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吸纳周围人的语言,这时候老师使用标准、规范的表达方式,将给幼儿提供示范。许多时候老师低估幼儿的接受、感知能力,使用像“饭饭、果果、水水”等词汇,其实不如直接让幼儿了解规范的词汇:午饭、苹果、水。老师在教育活动、生活活动中可以更多地采取故事活动让幼儿感受语言的丰富,体味语言的美感。

2.良好示范。老师之间、老师和幼儿之间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会有互动,此时老师运用良好的礼貌用语,如“你好、早上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请借过”等都会让幼儿了解在具体情景中,每个词汇、每句用语所表达的具体含义。早来园、晚离园、使用他人物品、表达感谢、接打电话、开关门等情景,都是非常好的教育时机。

3.运用歌谣。手指游戏、儿歌、歌谣有着非常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内容丰富,说起来朗朗上口,富有童趣。因此,老师经常与孩子一起表演这些歌谣,将能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享受语言表达的乐趣。

4.适当重复。幼儿非常喜欢重复,一首儿歌、一首童谣、一个故事,只要孩子喜欢,他们都希望反复倾听、感受、表达,在有趣的重复过程中,孩子对内容更熟悉,并会尝试着进行表达。同时,幼儿也在重复的过程中内化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满足内在追求完美的需求。

5.动作表演。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对儿歌、歌谣、故事等非常喜欢加上动作进行表演。因为动作表演有助于孩子全身心地理解、感受、表达作品,让孩子感觉到一切都是有生命的。这种拟人化的体验方式更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

三、说共情的语言

认同的前提是倾听,老师和孩子之间要建立安全的链接,老师就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愿意把自己的恐惧、焦虑、担心、需要表达出来。表达出来之后,孩子就能感觉到有人理解他的感受和需求,这对孩子很重要。

1.面对哭闹时的共情。作为成人,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总认为哭是不好的,孩子哭似乎表示老师无能照顾好孩子,老师也容易情绪焦虑。其实,哭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哭泣是愈合感情创伤的必要过程。当孩子摔倒哭泣时,老师一味想制止孩子的哭泣,试图说服孩子转移注意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时只要我们陪在孩子身边说出孩子的感受就可以,如:“你摔倒了,很疼是吗?老师陪在你身边,需要我抱抱你吗?”当孩子因入园不适应哭泣时也是一样的,老师要说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你很想妈妈是吗?老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妈妈没有来接你,你着急了?老师知道你难过,老师陪着你,老师爱你。”这样,孩子的烦恼会随着哭泣逐渐消散,哭泣也会随之停止。我们给孩子机会自己排除受到伤害的感觉,之后他会变得更坚强和自信。

2.不评论情绪。当孩子伤心时,我们往往会说:“这有什么好伤心的。”当孩子难过时,我们往往觉得没必要:“不用哭,你妈妈又不是不来接你。”但孩子需要的并不是你的评价,而是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因此你最好对孩子说:“你这样伤心,我很难过。”“你不高兴,我在这里陪着你,我理解你。”而类似“别哭了,真难听”“再哭,你妈妈听见就不来接你了”等语言只会让孩子感到羞辱、恐惧,加剧孩子坏情绪的蔓延,甚至影响到其他孩子。倾听可以逐渐减弱不良情绪对孩子的控制,一旦完成整个过程,孩子的内心就可以恢复良好的判断力。

3.避免说“不”。需要告诉孩子某种事不能做(情况尚不危险)时,避免使用“不”,如“不要跑”,实际是在提醒幼儿有跑的方式。并且,在使用“不”字时往往有威胁和严厉的感觉,可以改为幽默、夸张的语气:“这样危险,容易滑倒。”“慢慢走才安全。”这样,幼儿就明白该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

四、说鼓励的语言

正如前面谈到的,老师负面的语言,或许能暂时控制孩子的情绪,一时产生安静,但不能起到长期效果,甚至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对老师产生畏惧感和不信任感。

1.创设条件多谈话。老师可在早来园、生活活动等环节与新入园幼儿多交谈,如:“早上谁送你来的?”“你的书包是什么颜色的?”“哪个是你的小杯子?”“你画的是什么?”消除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和他有共同的爱好和话题,这对孩子良好情绪的建立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很重要。

对老师的感言 篇三

关键词:音乐教学 课堂 语言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179-01

音乐课作为高校每个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在多年来的改革和发展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存在着些许问题,令学生对音乐教育课不感兴趣,使音乐教育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语言是人与人直接交流的工具,对于音乐教师来说,要改变课堂语言,课堂语言除了具有专业专业知识,应该运用美好的语言艺术,激发大家的兴趣,让同学们在音乐的氛围中感受美、追求美、运用美。

1 音乐教师的语言运用艺术

1.1 课堂语言要发音准确、语言精炼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发音正确,概念表述清楚,要做到言简意赅。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需掌握的。老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能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好的享受,而且能够规范学生的发音,保证学生在唱歌的时候发音准确。有些老师在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把知识点随便一讲就过去了,这种情况不是语言精练的表现,而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所谓的语言精练的表达,是指一语中的,拣重点词语,具有启发性。避免重复嗦,找不到重点,这样只会让学生对音乐课更加厌倦。老师在讲课中,做到话语简约明达、精练,并不是把要掌握的内容过分压缩,应该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做到精。对于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要不怕重复,要细致地进行讲解。作为老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对要讲解的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教材内容,琢磨每一句话怎样表达学生才能够接受并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抓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好语言,不能讲的内容含糊不清,讲的时候语无伦次,这样容易引导学生做出错误的判决。语言流畅、吐字清晰、思维活泼、逻辑缜密这些规范化的教学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学生遨游音乐的海洋。

1.2 课堂语言要形象生动并富于感染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语言去组织和指导教学,通过语言形象地表述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物,将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讲得浅显易懂,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讲得风趣幽默。教师用生动形象的声音进行讲解,对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生动活泼又形象的语言能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能起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有些理论知识是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如果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照本宣科,没有一点自己的组织语言,而且和实际生活又没什么联系,学生肯定感觉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不感兴趣,降低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相反,如果老师在讲授的时候,能理论联系实际,在进行音乐知识学习的时候,把与此相关的音乐故事和音乐人物进行生动的讲解,能吸引学生的兴趣,选用的例子越接近生活,学生越感兴趣,相对也就越容易理解。如果再加上诙谐幽默的表达,那么会使学生更加认为音乐有一定的魅力和吸引力。当然,选举实例进行讲解的时候,一定要选用积极向上的,有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案例,对于低俗无趣的例子会给大家一种萎靡不振、油腔滑调的感觉。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欢快的环境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1.3 课堂语言要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音乐之所以给人以美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旋律、节奏、速度和力度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节奏感和韵律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声音低沉又小,则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学生也提不起精神,老师讲的内容学生根本听不进去,自然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如果老师在讲解的时候,音量适中、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声情并茂,那么就可以起到美化课堂语言的作用。节奏感和韵律感把握的好,还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语言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自然和谐,要把握好节奏的快慢、声音的强弱。比如说,对于过渡性的语言,在说的时候应放慢速度,采用适宜的音量,轻松自然的口吻;对于转折性的语言,应该提高音量,节奏加快,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能很好读把握节奏感与韵律感,并且使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运用自如,那么定能把学生吸引到音乐教学的课堂中,增强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达到美化心灵、情感升华的效果。

2 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美

一堂优秀的、令学生难忘的音乐课,除了教师会合适地使用美的文学语言,而且对形体语言也应该运用自如。恰当的的肢体动作和丰富多样的表情。形体语言的恰当应用,能使音乐课程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2.1 眼神

大家都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传递着各种心灵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眼神与同学们进行交流。音乐响起的时候,这首歌的情感作为教师就应该表达出来,是欢快的、忧郁的、激昂奋进的,通过和同学们眼神的交流,让同学对此有个大致的了解。老师的眼神在课堂教学氛围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当有学生在思想不集中时,老师给予严厉的眼神;当学生唱歌不自信时,老师给予鼓励的眼神;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老师要给予微笑的眼神。得当的眼神的应用,真是此时无声似有声。因此,眼神是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交流的重要手段。

2.2 肢体动作语言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肢体动作是不可或缺的。大家在欣赏合唱的时候,会发现指挥者一直在指挥,这就是常见的肢体语言。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避免要使用手势或者一些身体的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情感,使用肢体动作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假如老师讲课就是简单的说说而已,那么就显得课堂没有活力和吸引力,也就失去了音乐课活泼欢快的特点。假如肢体语言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2.3 口型与面部表情

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面部表情是很丰富的、愉快的、惊讶的、悲伤的等等表情都会表现出来。在音乐表演的过程中,发音和面部表情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丰富的面部表情能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感情。

3 结语

音乐是一种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美尤为重要。美好的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求知欲,使学生心情舒畅,提高道德修养和自身的素质。美好的语言的应用是需要千锤百炼的,不是一朝一夕教师就能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本身的道德修养,提高音乐教学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耀飞,高阳,侯英。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大众文艺,2011(12):267-268.

对老师的感言 篇四

为什么得体的富有人情味的语言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呢?

那是因为老师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上,能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学生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老师充满真情实感的话语,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到了老师对他们的那份关心与关爱,知、情、意达到和谐和统一。这就是得体的富有人情味语言的魅力。

既然得体的富有人情味的语言能如此打动学生的心,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我就开始更多地使用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平时和学生交流的语言要语气柔和,语意贴切。例如,下午第一节课有学生迟到了,我不是严肃批评了几句了事,而是说以后尽量早点从家里出发,如果已经晚了,路上千万不要争,安全第一。

教师还要利用书面语言与学生沟通。书面语言要用词委婉,寓意深刻。例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们过生日或过节写祝福卡:生日或节日快乐,最近很少看到你笑,教师非常喜欢你微笑的样子……

得体的语言伴随着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要自然、适当。开学初,为了尽快消除与同学之宰的隔阂或生疏感,我会根据学生的变化,用欣赏的眼神望着他们,微笑着说:你的衣服和发型非常漂亮,真的很适合你或你们的个性年龄。学生生病,我安慰他:不要紧,你的头脑很清醒,别怕,老师和校医都在,需要与你家长联系吗?

得体的、适当的富有人情味的语言,教育效果超出想象。学生与老师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学生们脱掉了自我保护的盔甲,与老师讲真心话,有的学生到了其他学校,甚至上了中学都还愿与我讲心理话。老师的话具有权威性了,学生接纳了老师,老师的说服力强了,有的事情讲一遍就起作用了。

对老师的感言 篇五

关键词:小学体育;语言;暴力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30-02

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和作用,体育老师会采取不同层度的语言暴力,导致部分小学生上体育课感觉极其乏味,提不起热情,甚至出现心理危害,这种状况极其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育成果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语言暴力

所谓暴力是进行行为攻击的一种状态,包括身体上、语言上不同的方面进行不友好的恶意伤害行为。学术界尚且没有对于语言暴力进行明确的定义,普遍认定为通过不合法、非道德、不文明的语言攻击他人,导致其余人员受到伤害,感受到痛苦的行为。语言暴力和其余的暴力形式具有明显的差距,在肢体上表面没有被伤害,但是对于人的心灵、自尊、情感产生不良的影响。小学体育老师的课堂语言暴力是其中的一种,所谓体育老师语言暴力不仅包括课堂上利用讽刺或是刺激性的言语对于学生进行批评,还包括各种间接的嘲笑、蔑视、挖苦、诋毁、谩骂等,对于小学生的人格自尊、心理健康、精神状态产生伤害的语言行为,目前将其规划到精神损伤的范围。现今我国对于小学体育老师的语言暴力重视程度不足,造成监督管理工作的难度提高。对于小学生而言,语言暴力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部分专业研究人员认为其伤害学生的心灵,对于学生的长久性发展产生限制性作用。

语言暴力和体育老师的课堂暴力语言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暴力语言是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老师对于小学生进行的书面或是口头上的包含暴力行为倾向性的言语,例如常见的笨蛋、傻瓜、蠢货等词汇,这些都是明显的暴力语言。严格来说,该种词汇是暴力语言描述,不是专业的语言暴力界定。语言暴力的本质在于教学环节中使用暴力性的言语对于小学生主体的精神或是心理产生实质性意义的伤害行为,体育老师的动作、眼神、语气、手势等都可能产生负面的作用,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进行改革,才能够正确的发挥体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

2.表现形式

2.1 贬低类型。小学体育老师经常对于学生产生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利用压抑甚至贬低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在批评学生时候应用每次、总是各种词语夸大的对于学生行为进行全盘的否定。贬低性语言会让学生形成自己比较低能的感受,感觉自己总是失败,在心理上形成巨大压力,形成自卑状态。

2.2 侮辱型。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体育老师会使用刺激性、侮辱、蔑视的语言,虽然老师的本身意愿是提高学生的羞耻心理,然而该种言语通常会起到反面作用,打击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对于体育课程失去兴趣,形成厌恶情绪,逐渐抵制上体育课。

2.3 恐吓型。恐吓类型的语言暴力通常出现在低年级段的小学生中,体育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感,或维护课堂的秩序,采用恐吓性的言语威胁学生。对于低段小学生来说,短时间的暴力言语不会形成较大的危害,但是长期接触下去,学生的主观害怕情绪加重,精神压力持续增加,反而起到负面的作用,降低教学效果。

2.4 抱怨型。很多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在体育课上表达更加突出,对于正常的课程内容实施产生影响。很多的体育老师在小学生出现不良的行为时候,采取消极的态度面对,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错误,老师的耐心会较低,通常会采用暴力性言语,对于学生的心灵产生较强的杀伤力,让小学生感受到无力,失去进步的信心,不愿意加入到课堂活动中。

3.体育老师的行为特点

3.1 伤害性。排除体育老师的常用口头禅之外,所有的暴力语言是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的,课堂教学时候学生出现违规行为或是不良动作的时候,老师感受到不满意、愤怒、失望,情绪体验逐渐累加,导致辱骂性或是讽刺性言语成为发泄的一种方式。体育老师应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于特定的同学进行语言暴力教育,目标是通过打击促进学生的进步,但是攻击性语言恰巧起到相反的作用,破坏师生之间的关系。

3.2 隐蔽性。语言暴力对于学生的负面作用并不会马上体现出来,其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学生主体通过接受、认同、内化、外化等系列过程逐渐反馈出来,体育语言暴力方式具有隐蔽性和延迟性。小学生长期处于较大的心理状态下,伤害自尊心和信心,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学生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心理调节,会影响性格发育,严重时候甚至出现精神疾病,危害社会安全。

3.3 自我性。体育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不足,从成年人的角度和思维方式考虑问题,关注点自我,忽视学生的感受,对于学生的感受认识不足,通常形成一定的偏见,学生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影响交流和沟通,失去体育教育的原本教学意义。

4.具体建议

加大社会宣传力度,提升所有中小学体育老师的意识和感受,让体育老师对于语言暴力的危害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的约束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学校内部定期举办讲座或活动,通过不同的途径展示语言暴力的负面作用,提升综合的认识,为体育教学的良好实施建立和谐的校园环境。

国家的相关部门制定具体的规章制度细则,对于体育老师相应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部分人员采取措施;建立举报体系,让家长和学生参与到监督管理工作中,对于违反规定的体育老师进行惩罚或告诫,利用法律手段提高所有人员的重视程度。

学校提升所有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水平,聘请专业水平高,道德素质好的老师,加大体育老师的选拔力度,对于在岗的老师提供机会进行学习和进步,让老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错误。积极的进步改正。学校加大对于体育老师的重视程度,给予体育老师和其他学科老师一致的待遇和薪资,尽可能降低体育老师的工作压力。健全法律制度,让体育老师明白学生和自己处于同等的地位,具有人格意识,在法律的角度维护学生的权益,降低中小学生的心理伤害 。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整体综合素质。体育老师的语言暴力现象完全违背这些目标,产出极其恶劣的影响,采取科学的途径进行管理,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构建和谐的环境。

参考文献:

对老师的感言 篇六

一、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的重要影响

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汉语言文学作为我国语言的基础与文化的精髓,可以提高初中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理解能力,为初中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其次,汉语言文学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文学世界,感受各种文学魅力,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文化素养,让初中生学会感悟人生,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最后,汉语言文学包含了我国各种历史文化,通过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加强初中生对祖国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加深初中生对祖国的喜爱之情,让初中生每每提到祖国时,内心就会涌起一股自豪感。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对初中生有多么的重要。所以初中老师必须重视并做好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保证汉语言文学教学效果,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探索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

语言是初中生学习的必要内容,也是保证初中生生活与学习的基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也就是说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第一,加强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具体而言,就是指让初中生积累丰富的谚语、歇后语以及词汇等等;第二,加强学生语言形式的积累,语言形式积累是指让初中生多背诵一些好的句型、段落以及短语等,比如,一些较典型的总分结构,一些较好的顶针句等等;第三,加强学生语言范例的积累,语言范例积累是指,老师让学生在日常学生与阅读中,将一些优美的文章收集起来,并将其背诵下来;第四,加强学生语言形象的积累,老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对一些名著内容与名著人物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语言,不能只认识语言,还要学会应用语言。老师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来为加强学生的语言应用。

(二)把学生作为课堂主体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老师注意,即课堂主体问题。老师应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质量。

(三)合理使用教学工具

很多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采用语言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方式虽然有其优点,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缺点,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气氛也不够生动。老师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可以适当的使用教学工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老师通过多媒体可以对学生进行图片教学、视频教学以及音频教学。特别是音频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来感受语言,感悟情感。案例:某初中语文老师为了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效果,在《背影》这一课中,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了《背影》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介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后,老师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文章的朗读音频,听完音频后老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并鼓励学生主动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一节课下来后,老师发现不但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且对文章的了解,对情感的感悟也非常的到位。

结语:

对老师的感言 篇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改革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师不应该将目光盯在课堂教学上,而是要放宽眼界,有效的把课外阅读和课内教学联系起来。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不是简单的告诉孩子这道题怎样做,而是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能力。老师不是有一桶水,给孩子一瓢水,而是引领孩子怎样走向大海。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应该这样把握小学阅读教学。

1、以情趣引导孩子阅读,让阅读真正的成为“悦读”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才会用心去学,学时才会专注,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是要以情趣为导航,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动力,自发、自愿、主动的去学习。当然老师引导学生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故事的形式,可以用谜语的形式,可以用巧设的形式,当然还是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之间展开一场竞赛,总之教师引导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不管你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要在学生的情趣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趣味,让学生感觉到阅读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2、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的语文阅读课堂上,氛围很重要,氛围应该是活跃的,学生应该是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的,在课堂上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老师满堂灌,老师的观点就是学生的观点。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是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喜欢的,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也不可能产生阅读的兴趣。在语文阅读课堂上,老师不怕学生有自己的观点,不怕学生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是有分歧的。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存在高人一等的思想,认为自己的权威是不可侵犯的,有学生提出和自己相反的观点就认为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样的思想千万不要有,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是平等,老师和学生是一起学习,一起研究,一起争辩,这样的学习氛围才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

3、师生共读,享受阅读的快乐

在教学中,老师主张学生自由阅读,但是这不等于老师让学生听之任之,乱读一气的。老师是要边读边指导,最好是和学生一起共读,一起在阅读种享受阅读的快乐。在阅读的过程中,建议老师放下师者的架子,用一个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来,这样是会让学生感受到亲切,很多时候,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切的阅读伙伴,可以和自己一起阅读,一起交流,一起研究,一起探讨的伙伴。

4、师生协作,提高阅读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在阅读之前,老师先设定好问题,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完全是陷入到被动的地位,阅读中是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学生完全陷入到老师的思维中,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占主导地位。现代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去引导学生思维,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在教学中,应该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感知课文的内容,思考后再去精读课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却学习重点段落。老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走出去,去扩展学生的视野。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老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

5、口语的艺术

对老师的感言 篇八

语言是一种最精细、最锐利的工具,我们的教师们应当善于利用它去启迪学生们的心扉。课堂教学语言大致可以分为讲解语言、问题语言和评价语言。所谓评价语言,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的评判。有了教师的反馈信息,学生才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做出调节。对了,强化正确的答案和处理过程;错了,重新检查输入信息或处理过程。我们又该怎样提高自己评价语言的水准和品位呢?下面试结合对名师的学习和自己的教学体会谈几点建议:

一、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是教师内心情感世界的展现。只有发自内心的感叹,情真意切的赞赏,才能推波助澜,使学生的心灵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它不仅能挖掘孩子在课堂学习中的最大潜能,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正如特级教师吉春亚所说:“教师的情感对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获得了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饱蘸着教师对学生浓浓的爱,彰显的是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

二、评价语言要准确、得体

评价语言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客观、准确地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既对学生表现出色之处给予肯定,同时又有针对性地提醒并纠正学生的不足。

“你读得真有感情,如果能把字音读准就更好了。”“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的表达。”“你读得很好,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

这样的评价语言不仅正确得体,还有针对性,能反映出学生发言好在哪儿,错在哪儿。学生经过如此点拨,知道了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快慢适度、读音准确、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三、评价语言要有启发性

评价语言不仅要有准确性,还必须具备启发性。因为有学生只答对问题的一个方面,另外几个方面需要老师启发;有时学生的思维偏离正确轨道,需要老师启发学生克服障碍,奔向目标……启发性是教师评价语言的重要特点,是衡量老师教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之一。

斯霞老师上课时问过这么一个问题:“党的‘十大’在哪儿召开的?”一名学生回答:“在收音机里召开的。”显然,这是错误的答案,但斯霞老师没有否定,而是启发道:“你是从收音机里听到的吗?”小朋友点点头,老师接着启发:“收音机里说‘十大’是在哪里召开的呢?”学生回答:“在北京召开的。”看,让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靠的就是老师的循循善诱。

四、评价语言要充满激励性

我们来看看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的评价语言。

在学生缺乏信心时:“说对了孙老师表扬,说错了孙老师也同样表扬。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同学都能正确。”“孙老师最喜欢举手的同学,举手的同学是最自信的同学。”……

在学生取得成功时:“读得好,好在声音响亮,这是自信的表现。” “林冲是机智的。我看你呀,也是一个机智的女孩儿。”“写得精彩,读得振奋,孙老师听得也振奋。”“真好,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在学生迷茫时:“还有不同精彩的吗?”“还有不同的吗?展示你的不同,展示你的精彩。”“谁说你戴着和孙老师一样的眼镜,我说你有一双慧眼,你能把这句话读读吗?”“真好,你们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一双双发现的眼睛,靠的是会思考的大脑。”……

在学生答错时:“真好,你读得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只是有一个字你读错了。” ……

这一句句动情的话语,催开了学生心灵的花朵,课堂上,学生 “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口常开,小眼闪光。”真正让语文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五、评价语言要多样、亲切

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多样的无声语言更具魅力。教师要善于调动体态语言,丰富评价的内涵。握握手、拍拍肩、摸摸头这些亲热温暖的举动,能给学生身心带来愉悦和幸福,教师那灿烂的笑容是开在学生心中永不凋谢的鲜花。

17 146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