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教案大全

传统文化教案5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传统文化教案相关内容,教学啦精心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打年糕的主要过程,尝试动手参与打年糕,感受过年的传统习俗。

2、学念童谣,体验民间过年欢乐祥和的气氛。

活动准备:

打年糕的视频及图片,年糕的成品,和附近能打年糕的家庭联系。

活动过程:

1、观察图片、讨论交流。

你知道这些人在干什么吗?

他们是怎么“打年糕”的?

用木桶把米蒸熟→用石杵捣→用木棍擀→用线切割→晾在竹片上

人们为什么在正月里要打年糕?(过年的习俗,讨个好彩头,寓意年年高)

2、观察年糕成品。

你吃过手工制作的年糕吗?

还有哪些不同的年糕?(机器制作的)

年糕可以怎么吃?

3、学习朗诵童谣《吃年糕》。

了解了手工制作年糕的过程,我们一起来学学童谣吧。

4、参观年糕制作。

带领幼儿到幼儿园附近的能制作年糕的家庭,请幼儿亲自观看年糕的制作。

幼儿参与用石杵捣米粉。

尝一尝刚做好的年糕。

附:童谣

吃年糕

摇啊摇,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

外婆请我吃年糕。

糖蘸蘸,少吃块,

酱油蘸蘸吃半块。

传统文化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宋玉这个人。

2.增强同学们为人处世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对于文章的把握

教学课时:

1课时

1、作者

宋玉,又名子渊,相传他是屈原的学生。汉族,战国时鄢(今襄樊宜城)人。生于屈原之后,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顷襄王。好辞赋,为屈原之后辞赋家,与唐勒、景差齐名。相传所作辞赋甚多,《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录有赋16篇,今多亡佚。流传作品有《九辨》、《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等,但后3篇有人怀疑不是他所作。所谓“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来。战国后期楚国辞赋作家。

2、朝代

所属文学时期: 先秦文学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原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有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①鲲。凤皇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②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③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④,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注解:

①鲲:古代传说中的大鱼

②鷃:小鸟

③鬐:鱼的背脊

④鲵:小鱼

译文:

楚襄王问宋玉说:“先生也许有不检点的行为吧?为什么士人百姓都那么不称赞你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是这样,有这种情况。希望大王宽恕我的罪过,允许我把话说完。”

“有个客人在都城里唱歌,起初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后来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几百人;等到唱《阳春》、《白雪》的时候,都城里跟着他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引其声而为商音,压低其声而为羽音,夹杂运用流动的徵声时,都城里跟着他应和的不过几个人罢了。这样看来,歌曲越是高雅,和唱的人也就越少。

“所以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凤凰展翅上飞九千里,穿越云霓,背负着苍天,两只脚搅乱浮云,翱翔在那极高远的天上;那跳跃在篱笆下面的小鷃雀,岂能和它一样了解天地的高大!鲲鱼早上从昆仑山脚下出发,中午在渤海边的碣石山上晒脊背,夜晚在孟诸过夜;那一尺来深水塘里的小鲵鱼,岂能和它一样测知江海的广阔!

“所以不光是鸟类中有凤凰,鱼类中有鲲鱼,士人之中也有杰出人才。圣人的伟大志向和美好的操行,超出常人而独自存在,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我的所作所为呢?”

传统文化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本课为第二个历史阶段,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四、教学建议:

可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结合相关知识思考: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问题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填写预习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从“无为”到“有为”讲两个问题:

1、汉初“无为”的时代背景、目的、措施及评价。

2、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和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讲述儒学获得独尊地位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讲授时,让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和“学习思考”,回答这两个问题: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3)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献策,从而完成了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中班传统文化社会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篇课文。课文介绍了我国是茶的故乡,介绍了茶叶的种类、喝茶的好处及中国茶具的质地和造型,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小品文。课文中有词句看似平常,其实写得很美。其中课文把品茶是一种精神享受写得很吸引人。

教学目标:

1、知道茶叶的种类、饮茶的好处,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具质地多、造型美。

2、激发学生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

3、自主探究课文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自主探究课文内容,激发对茶的研究兴趣,初步感受茶文化的悠久历史。难点:感受品茶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各类茶的实物、西湖龙井茶、透明玻璃杯、课题推荐和课外阅读推荐资料。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茶的书或文章。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梳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臻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它还指出语文课程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基于这样的课程理念,在钻研教材时,我特别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试图去繁就简,返璞归真,回归语文教学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文能力的本位。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发美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趣解“茶”字。(课件出示“茶”)分析“茶”字。“茶”字由什么组成?“人”在草字头之下,木字底之上,意思是人在草木间,谁能不喝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归大自然,做一回草木间的茶人,一起来说一说茶。(课件出示茶园图,板书课题)2、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是从哪些方面说茶的?指名说:(板书:种类、好处、茶具)

二、自主探究,重点感悟。

1、选择你最感兴趣的1-2个方面,大声地读读课文,读完了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选择学习,教师巡视点拨。

3、交流:

(1)了解选择情况。

(2)找几个和你选择同一内容的同学交流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3)大组交流。种类:

○1出示句子:从制作方法来看,茶可分为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和紧压茶6大类。出示茶的的实物、简单介绍。指导读:(指导读好顿号)

○2出示句子:著名的“西湖龙井”、“太湖碧螺春”、“庐山云雾”等绿茶中的珍品。理解:珍品。指导读:小结:我国茶叶的种类那么多,无愧于真“茶的故乡”的盛誉,所以课文第2自然段一开始就说——(引读第2自然段)课始,从趣解“茶”字激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以绿色茶园的画面,营造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气氛,投入到做一回草木间茶人的角色中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茶的三方面内容,利于引导进入下个导学生环节的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采用选择性学习,让学生重点研读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内容。接着又安排了找小伙伴交流的环节,旨在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交流时,不仅可以尽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还能从小伙伴那里获得更多的自己所没有读出的信息。为了避免选择性学习中学生只读了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在大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人人参与读,让每个学生充分感受品茶的悠闲自得。

好处:

○1实用价值。出示句子:盛厦,喝上一杯凉茶,解渴消暑;吃了饭以后,喝杯热茶可以帮助消化;看书倦了,呷几口清茶,既清醒头脑,又保护视力。理解“消暑”:炎炎夏日,你喝上一杯冰可乐是什么感受?喝杯凉茶也是这种感觉。理解“呷”:接线员名表演,评议。指导朗读:

○2精神享受饮茶的精神享受来自于什么地方?

A、品茶讲究茶叶的色、香、味。

B、品茶的过程。出示句子:要是你想品尝“西湖龙井”,请在一只透明的下班杯或白色瓷杯里,放入少许茶叶,然后用杭州虎跑泉水冲泡。品茶的时候,别急于喝。先观茶姿,清水绿叶;再闻茶香,清香漂逸;最后尝味,回味甘甜。这样细细品尝,乐趣无究。教师配乐表演品尝“西湖龙井”的情景。(边表演边用这段话叙述)指导读这段话。

○3增进友谊。

A、客人来了,敬上一杯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联系课文第1段:因为早在4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饮料了。

B、课件出示周总理在梅家坞与国际友人边品茶,边交谈的照片用导语联系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茶具:○1质地多。○2造型美。出示句子:茶具的造型十分优美,有方形的、圆形的和扁平形的,有南瓜形、梅竹形和各种运动形的。能工巧匠给茶具刻上精美的花鸟山水、飞禽走兽,因而茶具就成了一件值得观赏的艺术品。(课件出示各种造型的茶具图片,具有典型代表的)学生自由议论。看了这么多琳琅满目、多姿多彩、造型优美的茶具,在读的指导中,根据每片段传递的不同情感,采用不同的方法。或看一看实物;或从不懂之处入手;或观看老师表演,创设品茶的情景;或看看多姿多彩图片。在直观的图片前,学生有了情感的积累,读时就特别投入。这样以读促学,以情导学,效果比较好。 教学中,教师考虑到教材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比如,课文第1自然段中写到;我国是茶的故乡。课文后面的几个自然段中写到茶的几个方面人内容都是围绕“我国是茶的故乡”写的。

你想说什么?指导读:导语:是啊,饮茶用这样的茶具,不是很有趣味么!看课文最后一句话,轻轻地读读你的问题吗?比读“?”和“!”的不同语气。自由发表意见。齐读该句。小结:想象你饮茶时,茶具内是清香漂逸的茶叶,茶具上或青山绿水,或飞禽走兽,或呈各种开头这不像是回到了大自然吗?真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

三、总结延伸。

1、这一切,都来自于我国悠久的茶文化。所以文章第1自然段这样写道——(引读)板书:茶的故乡导语:(配乐)有人说,茶是上天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恩赐。几千年前,神农氏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尝过茶叶。但他不曾想到,在他身后的几千年历史中,茶文化不断地蔓延,已大大超出了原先救人的根本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2、如果现在让你再来说茶,你想说茶的哪些方面呢?学生自由谈。

3、推荐茶史(茶叶起源、传说、典帮、饮茶史、制茶史……)深深茶艺(茶艺表演、茶诗、茶谚、茶联、茶乐……)浓浓茶情(茶礼、茶俗、茶的传播、茶与名人……)缤纷茶具(茶具历史、茶具种类、茶具精品、茶具选配……)名茶荟萃(中国十大名茶、名茶制作、名茶鉴别……)

4、推荐课外书和网站:

《中国少儿百科全书——自然》《茶艺》《茶文化与科学饮茶》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交流时,以美的导语体现教材中的内在联系,让整堂课构成一个回环的结构。此时,学生已有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茶文化让他们自豪不已。这时回归课题,让学生再来说茶,学生表现得兴味盎然,提出了许多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时向学生推荐课外研究的关于“茶”的5个课题。现在的学生正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收含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此时向学生推荐了几本课外书和几个相关的网站,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只看这几本书,只上这三个网站浏览,而是向学生渗透获取信息的途径;向别人请教,到课外书或网上查找,以获得更多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

传统文化教案 篇五

一、课程标准和教材分析

(一)本框题的地位与作用

本框题所处的第二单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从地域角度介绍文化的横向传播,即世界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播;另一条线索则是从时间顺序介绍传统文化纵向继承和发展;最后对两条线索进行整合介绍文化创新。本框题主要是介绍第二条线索的内容,重点学习传统文化的含义、作用和继承。它向前承接了在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传统文化,向后又为今天如何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做了铺垫,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将对学生提高辨析先进与落后传统文化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起到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对于本框题,《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目标为:“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教材对本框题教学内容的体现主要有:在第一目《体统文化面面观》中介绍传统文化的内涵、表现形式;在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中介绍传统文化的特点;在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介绍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要求,在教学要求这样掌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传统文化;理解传统文化的特点;明确传统文化的作用。

2、能力目标

让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掌握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师情感的引导,让学生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题教学主要应集中精力解决“现实作用”和“对待态度”两个问题。为此,对教学的重难点是这样设想的:

1、重点:传统文化的表现和作用

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平常都接触过这一概念,但其具体内涵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如果只是按照教材的阐述来介绍,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只有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并通过传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来概括传统文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表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多种文化相互激荡的今天,学生对为什么还要重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理解不深,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看到今天的优秀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关系,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的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的促进作用。同时,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十分重视,但教材中只有简单的理论阐述而没有分析,有必要加以补充。学生只有认识了传统文化的作用,才能明确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才能从情感上形成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同时只有认识其双重作用,才能形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因此,传统文化的作用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

2、难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的政治必修课开设顺序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的,所以学生还没有学习过哲学常识,认识和对待事物还不能自觉地做到一分为二、全面辩证。从学生方法上看,正确对待不同的传统文化是一个难点。同时,要真正做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分清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需要掌握判断的标准,即它对现实生活的积极作用。对于这个标准和作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从价值观形成上看,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只有突破这个难点,才能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并为后面的文化创新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教学打好基础。

(四)教材处理和教学资源的利用

1、教材处理

(1)教材各个目的标题设计得比较轻松活泼,但对教学内容的反映似有不足。为此,在教学要点设计和板书设计上,我进行了提炼:对第一目“传统文化面面观”,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表现和含义”;对第二目“传统文化在今天”,我提炼为“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对第三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提炼为“正确对待传统”。这样做有利于使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

(2)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太一致,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和特点,特别是有大量幅在介绍传统文化的表现。这对于学生更好的了解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但叙述的顺序改变教材从传统文化的概念出发的做法,而是从传统文化现象入手,通过分析概括出含义和特点,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个性到共性、从感受到认知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让学生在更熟悉的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的。在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中根据福州地方传统文化的实际情况,新增添一种表现形式——“传统工艺”,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

(3)在传统文化的特点这部分,教材只介绍了“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由于本课主要讲文化的继承,所以我增加了“历史继承性”这一特点;同时,利用传统文化教学的时机,将后面将要涉及的“时代性”提前放在这里,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

(4)在分析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之后,学生能够初步懂得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但判断一种传统文化是先进还是落后,是精华还是糟粕却相当困难。因此在这部分内容处理上,我把教材中“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突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判断的标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进行科学文化选择。

以上对教材的调整和处理比较多,目的是使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更加突出,教学程序和教学逻辑更加清晰。

2、教学资源利用

根据新课程强调生活化、实践性和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理念,本课以学生生活地福州的闽都特色地域文化作为主要课程资源,以课本上的案例为辅助材料进行教学,运用了学生课前调查探究、课中展示讨论的教学方法,自始至终围绕福州相关地域文化来展开教学。这样做使学生更加明确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产生于客观的社会实践之中,又将对社会发展起反作用,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二、教学手段和教法学法

(一)教学手段

我们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我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适时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和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从知识能力上看,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和作用,学生在第一课中已经学过,具有一定的认知、思辨和实践能力,为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作用奠定一定的基础。从学习心理上看,作为高二学生,他们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敢于提出问题,对事物具有新鲜感,同时,他们又具有这一年龄段学生的普遍不足,由于缺乏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看问题容易产生片面性,被现象所迷惑,认为传统就是过时,就是落伍,就要被淘汰。

2、理论分析

美国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兴趣、动机、潜能等内心世界的研究,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传承文化的意识,我秉承了我校“两情两主”的教学模式,即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

3、教法学法

(1)教法

设疑激趣法: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在教学的四个层次中层层设疑,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不断激发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行为。

情感引导法:激发学生内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结,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性情,以达到知、情、行统一的最佳效果。

情境教学法:将视频、图片、音像、时事等资料有机整合,将学生带入到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围绕着传统文化让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讨论、去运用,使教学中的内容、学生、教师较好地融为一体,师生共同在教学中获得新知。

(2)学法

合作探究法:课前的实践调查、收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的能力。课堂上合作探究讨论,对教师提出问题的思考分析,进而提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辩证认识事物的能力。

对比分析法:从不同地域传统文化的对比,得出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不同作用表现的对比,得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正确价值观,突破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立足实际,发挥学生实践调查和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根据本模块教学中学生参与课前准备的分工安排,在课前就布置四五位学生分别就福州特色民俗、工艺(福州三宝、榕城三绝)、艺术(闽剧、评话、十番)、民间传说(陈靖姑祈雨、林则徐放鹤)、三坊七巷等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历史、现状,进行探究活动收集资料。

(二)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必须统一于学生的发展。从形式上说,以学生展示、思考、讨论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在一定的情境与社会文化背景下,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内容上说,主要以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为素材,围绕海峡两岸同时举办的“元霄灯会”为主线,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更有效地激发起学生情感,并将生活世界与知识世界衔接起来,在实际情景中分析传授相关传统文化的知识,提高学生认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价值判断。

教学过程,紧紧围绕传统文化,分为“激趣导入——活动感悟——探究思辩——升华导行”四个层次,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帮助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德国的普克朗认为:“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因此,一开始,我就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设问,福州和西安、南京、北京一样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会表示同意,有的学生可能会表示惊讶并质疑。)然后再设问:“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进一步制造悬念,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开始新知的学习。

2、活动感悟

紧接“为什么说福州是一个文化古城?”的悬念,要求学生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展示,并与教师经典点拨相结合,使学生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感情,并从中悟出传统文化的真正含义。

播放视频:元霄灯展。

要求学生围绕着教师的元宵灯会的传统习俗、制作工艺、节日活动、举办地点的建筑等方面,以图片影音资料等方式进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比如,对海峡两岸共同举办灯展的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同根同祖的传统文化习俗,源远流长,说明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突现了政治学科特色。再如,通过文化现象的分析,让学生对福州传统文化产生情感共鸣:她虽没有宠大恢宏的气势,却具有好似茉莉花一般清淡精致的南方闽文化特色。如此,使学生看到了福州传统文化的内涵,她在于:追求和合、圆满,追求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产生这样的情感,能为后面重点知识的突破基础。其次,引导学生分析材料归纳提练,通过所展示的材料进行归纳,让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第三,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升华,通过引导学生从认识福州传统文化延伸到认识中华民族,从福州地方传统文化上升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达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从而增强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

通过学生的展示活动,和生生互评,师生互评,让学生在点评中思考归纳传统文化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特点教材中介绍了“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此外,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学生容易简单将二者直接等同,教师应抓住契机,引发课堂讨论,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产生于历史,具有很深厚的民族历史渊源,又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所以历史继承性和与时俱进应该是传统文化应有的特点。这样,师生在课堂中通过讨论、探究,产生共识,在疑中思,思中辩,辩中悟,悟出传统文化的特点:历史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应有的时代性。

3、思维探究

(1)问题探究,培养能力,突出传统文化的作用。

继续运用灯会的案例,进行递进式设问。设问一:福州市政府为什么要举办灯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设问二:是否所有的传统文化都能起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设问三:为什么同是传统文化但作用不同呢?以陈靖姑祈雨故事(见资料)中包含的积极与消极作用的对比分析,温习第一课中学习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道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借助问题的探究和学科知识的支撑,突出传统文化作用双重性的这一重点,为实现难点突破基础。

在认识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时,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反映课标。

(2)案例探究,把握标准,突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难点。

通过对传统文化双重作用的学习,学生能较容易看出相对应的态度:对先进的传统文化要继承;对落后的传统文化要抛弃。

明确了对待先进与落后的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可是如何判断传统文化的先进与否呢?引导学生围绕着“如何评判福州传统节日“拗九节”这一案例,掌握辨别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尺度:是否与时俱进,是否促进社会个人的进步发展。由这一判断标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4、升华导行

(1)延伸:教师运用讲述法,配合多媒体展示板书(见附一),点出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继承,“怎么样”继承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和行动上的升华。

(2)升华:作为中华子孙有义务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现代人也必须借助先进传统文化的力量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所以,继承发展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3)导行

思考:福州地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在洋节盛行的今天,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请你结合自身实际从传统节日这一角度,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紧扣课标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地方特色,我引用福州地方传统文化进行教学,对于其他地域的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感受不深,但对于福州本地学生来说触动很大,在实际教学中效果不错。但要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老师对当地文化背景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在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缺少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本课也可以以丰富的图片、文字、幻灯片等材料来辅助教学。

本节课,我以福州闽都文化为平台,以元宵灯展为线索,将生活现象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情理上的引导,让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提升学生认知、分析和应用能力,使学生知我福州,爱我福州,通过认识感受地方文化,进而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但由于广泛引用学生身边的文化现象,课堂生成不断。因此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使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起来。

这堂课中涉及的地方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课后还可以延伸引用,如组织学生就其如何发展,某种具体文化形式如何创新等活动进行课后探究,撰写学生小论文,同时也为下一课教学做好准备。

衷心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附一:板书设计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上面的5篇传统文化教案是由教学啦精心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10 8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