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的7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是由教学啦精心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 认识大面额的人民币,并能进行换算。

2、 会用大面额人民币付钱,体会付钱方式的多样化。

3、 感受大面额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勤俭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面值大面额人民币,教学软件,学生学习材料。

学生准备: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学具。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昨天,我们去人民币王国里做客,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人民币是用什么做单位的呢?

学生: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角、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出元、角、 分三个单位 )

教师:你能说说人民币之间有什么最重要的互换关系吗?

学生:1元=10角,1角=10分。

( 教师板书此关系式)

教师:今天,我又给孩子们带来一些用元作单位的人民币大朋友,他们的名字叫做大面额人民币。他们也想跟孩子们一起玩儿,你们愿意和他们交朋友吗?

(教师出示课题:大面额人民币)

教师:他们就在我们数学书里第73页上等着你们呢!快去找一找他们吧!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复习,由小面额人民币引出大面额人民币,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框架,使新旧知识很好的联系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提供知识迁移的基点。]

(二)、认识大面额人民币

1、教师:孩子们见过他们吗?在哪儿见过?

学生1:我在超市里见过。

学生2:我在老师收学费的时候见过。

学生3:我在商场里见过。

2、教师:用过他们吗?什么时候用过?

学生1:开学交学费时我用过。

学生2:我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付钱时,妈妈让我去付钱,那时用过。

3、教师:孩子们既然见过、用过这些新朋友,那你们一定也认识他们吧?下面就请你跟同桌的孩子相互介绍介绍新朋友吧!

教师:有谁愿意把新朋友介绍给全班的孩子听一听。

(学生上台用教师准备好的教具展示并板贴)

学生介绍认识人民币的方法;

4、教师:今天我们的新朋友们要去参加人民币王国里举行的一次化装舞会,他们想请你们帮他们检查检查他们化的装好不好,别人还能不能认出他们来。

(教师出示多媒体游戏内容)

游戏1:教师出示遮住一部分颜色和图案但留有数字的人民币。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二

一、变知识给予为主动探寻

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给予过程,不是教师把教材教完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不是学生把教材上的知识学完,会解答类似问题就完成学习目标的了。它应当是我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教学主体”的教师通过教材这个媒介交互作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的内容。所以,我们要顺应社会的发展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他们必需的数学信息,进行思考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千克和克》时,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回家搜集有关千克与克的知识,到商店、家里找出不同的物品,并看看它们的重量,最后自己比较千克与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电脑的家庭,让他们上网搜集千克与克的相关材料。结果,学生获得了比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多得多的史料知识与科学知识,如“千克与克是谁提出的”等等。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把要学习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际探索与研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学完了,而课堂只是学生交流、探讨自己成果的阵地,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变围绕预设为自然生成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课堂教学必须完成课堂预设教案中的任务”的观点,学生仍是教学中的被动接受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只需给学生搭建一个可供他们自由探索的舞台,提供有效的探究材料,让学生自己猜想预测、动手实践。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因为学生对人民币已经非常熟悉了,所以笔者没有进行过多的预设,而是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可以买到东西,那么,你了解关于人民币的哪些知识,现在就说给大家听听。”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不仅把教材里的知识点学完了,而且还生成了许多新的内容。比如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人民币正面画的是。”有的学生说:“人民币的反面100元是人民大会堂,50元是布达拉宫,20元是桂林山水、10元是三峡风光,5元是泰山,这说明我们国家的风景是非常秀丽的,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有的学生说:“人民币有许多防伪标志,只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就可以看到,那是防止坏人造假人民币用的。”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系统化,而且还通过课堂这个小小的舞台,展示了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里获得的其他知识,学生学得既轻松愉快,又丰富多彩。

三、变单一数学为学科融合

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彼此交叉、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以往的数学教学只是孤军奋战,不能够联系其他学科,从而造成了高耗低效的结果。通过实践,笔者感觉如能恰当地把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数学课堂上有语文、音乐、美术等知识,那将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并不断地喜欢上学习数学。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多数兼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这也为实现学科整合提供了方便。

四、变注重结果为思路表述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重视学生做得正确于否,成绩考得理想与否,忽视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探究,忽略了学生对解题思路的叙述。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下降。而学生的思路表述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表述的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并引导学生把思路表述完整。比如,教材的许多练习最后都会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答。这时,笔者就会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并说明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才让学生把自己提出来的问题写出来并解答。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条理性,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情感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72-01

情感作为人的内心态度的体现,存在于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情感是人的内心感受,积极、健康、科学的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弃不利因素,以一个乐观、向上的心态对待学习。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掌握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学习规律以及情感需求,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灵活变换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引导学生对数学抱有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习的信心,逐渐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恐惧感消除。

一、引入情感教学,营造师生互动氛围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属于一个启蒙阶段,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期待,拥有天生的爱好模仿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首先要树立一个对数学教学和对学生拥有满腔热情的教师形象,以自身的热情感染每位学生,促使学生效仿教师去慢慢接触并热爱数学学习。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导入自身情感,积极表达自身的数学情感,将自己对数学的热爱用生动有趣、激情四射的言语表达出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老师对数学的执着热爱,才能有效点燃学生心中数学学习的情感,营造一个师生活动的美好氛围,多用鼓励、赞赏、肯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慢慢地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渐领悟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认识人民币,购物》,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取材,让他们讲讲自己认识哪些人民币或者自己与人民币发生的小故事,然后导入情感体验教学,教师自身讲一个与人民币的小故事,然后问:数学存在生活中的哪里?离开了数学,我们会遇到怎样的麻烦?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调动学生数学情感

首先,丰富教学手段,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因其生动、形象、高效率的优势被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集声音、图片、影视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逐渐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能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效率。比如,笔者在教授北师大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加减法》一课时,事先用PPT制作了一段教学课件,采用儿童喜欢的小动物如小刺猬采苹果、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感受到加减法的运用。其次,采取新颖直观的道具。小学阶段的儿童,对真实存在的玩意儿充满好奇心,教师必须利用这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直观性的插图教学法,教师可以制作一些新颖别致、趣味十足的道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上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的《认识钟表》一课时布置学生自制钟表盘,标注自己喜欢的时间,在课堂上展开积极的互动,让认识时间的概念深深映入学生的脑海,方便记忆和理解。最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的课程,对小学阶段的儿童来说是启蒙教育,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数学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培养数学情感,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深入分析课本,整合教学内容,开发学生的情感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美妙的艺术,教师必须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人文情感因素,让数学知识在人文情感因素的穿插下变得生趣盎然,同时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深入分析教材、整合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的重要过程。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往往以培养学生数学的学习热情以及普及数学基本常识为主,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立足教材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比如,笔者在教授北师大二年级下册《方向与路线》时,引导学生辨认方向以及认识路线,并考察从A地赶往B地要怎么走,有哪几条线路。

综上所述,优秀的数学课堂教学,是需要教师去精心经营的,教师必须将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认知规律以及成长规律牢牢掌握,以诚待人,以理服人,关爱每一位学生,呵护他们数学学习的情感。此外教师必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实践中。

参考文献:

[1]黄潘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3,22(8):51-52.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四

姓名:

一、填空:

1、人民币的单位有(

)(

)(

)。

2、1元=(

)角

1角=(

)分

5角7分=(

)分

36角=(

)元(

)角

20角=(

)元

100分=(

)元

3、1张

50

元可以换(

)张20

元和(

)张10

元;还可以换(

)张20元和(

)张10元。

100

元可以换(

)张50

元;或者换(

)张20

元;或者换(

)张10

元;

1张20

元可以换(

)张5

元。

4、买一只68元的足球。小红付的钱全是10元,她最少付了(

)张10元;小军付的钱正好,小军最多付了(

)张10元。

5、在(

)里填上“>”“<”或“=”。

50分

5角

4分

4角

1元

9角

3角

31分

7元

7角

6元8角

7元

42分

4元1角

女鞋比男鞋贵一些,女鞋多少元?

二、选择。

78元

54元

48元

50元

1、4张

5张

6张

2、一辆玩具汽车58元,强强带的钱刚好可以买一辆玩具汽车,强强带的钱中最多有几张10元?

85元

8元5角

8角5分

3、一个西瓜的价格大约是多少钱?

2元8角

28元

2角8分

4、一个书包的价格大约是多少钱?

4张

5张

6张

5、有很多张1元、5元、10元的纸币,现在要拿出28元,最少要拿多少张纸币?

三、算一算,填一填。

1、(1)台灯的价钱比书包贵(

)元。

(2)如果全用10元付钱买两样东西,至

少要

带(

)张10元的钱。

2、40元

7元

22元

1元

(1)铅笔盒比铅笔贵多少元?

.

(2)小明买水彩笔找回3元钱,他付了多少钱?

(3)芳芳付了50元钱,找回10元,他买了(

).

(4)小云买了一个文具盒和一盒水彩笔,她最少要带

(

)十元。

3、妈妈买一套衣服用去89元,买上衣用去50元,买裤子用去多少元?

4、妈妈去买菜,用去16元后还剩下10元,妈妈原来有多少钱?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五

一、变“简”为“繁”,激发学习兴趣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有一课是“钢铁长城”,它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易懂,主要介绍了我国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建设的一些简单情况,因为缺少令人激动的详细素材,学生如果自己看看读读,对我国这几个兵种部队发展历程的认识可能较模糊和肤浅,不会留下什么深刻印象。我校八年级的一位张老师在上课之前,先让学生收集我国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事迹、图片等。对于这种“军事题材”的任务,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他们课外收集了许多飞机、舰艇、导弹等图片,还整理了大量这样的历史事实:如空军部队的发展,近年来,国产的“飞豹”战机已大量装备部队,中国“枭龙”“山鹰”“天翼”“新舟”等亮相巴黎航展,……这样一堂普通的新授课变成了一节自学成果汇报课,军事故事讲演课和国防建设成就图片展示课,新中国越来越强大的国防让同学们感到由衷地兴奋和自豪,有的同学还联系实际表示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居安思危,加强国防建设等。

二、探微索隐,打开学生新视野

七年级下册的《对外友好往来》里,有两幅货币插图,一幅是唐朝的“开元通宝”,一幅是日本的“和同开”,反映的是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表面上看,两枚钱币差别不大,其实不然,它们背后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如何引导学生透过简单的表象去比较、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呢?我们的梁老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分析唐代铸币历史,鉴别这两枚古钱各自产生的背景、年代、出处:前者从唐高祖武德年间(公元621年)就开始铸造,至终唐世289年,一直盛行不衰,是唐代的主要货币,在我国陕西及日本都有大量发现。而“和同开”是我国考古人员于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部发现的五枚日本银钱,它是日本遣唐使所献的“贡品”,是由朝庭颁赐的,它应铸造于公元708年;梁老师又用特写镜头引导学生看古钱的形制、锈色,并分析钱文、字体书法特点:形制上看都是圆形方孔,铸法也一致,字体上看都结构严谨匀称,笔法凝重端正,隶中带有楷意等,可见当时日本货币的铸造明显受唐朝的影响,不仅如此,两枚古币还反映了古代两国人民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在思想文化、经济制度、手工业生产等方面深受唐朝影响,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原来是这样,同学们说:真想不到,小小的两个古币里面竟有这么大的学问!从中,同学们不仅了解到许多古钱币知识,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也得到大大提高。

三、学科渗透,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在如政治、历史、地理等各学科之间,实际上是互相联系,交叉渗透的,教师如能抓住机会,巧妙地实现跨学科、跨年级的知识迁移,把多种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往往事半功倍。例如,在教《民族团结》这一框时,我校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教材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演出的大型舞蹈《团结颂》、“窗口”材料宪法对民族自治制度的相关规定等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八年级地理上册所学的“多民族的大家庭”的有关内容,唤醒、巩固和拓展了学生关于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格局,以及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等知识,从而轻松实现了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的教学目标。接下来讲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时,这位教师除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央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事实外,又进一步联系思想品德课中有关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把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并载入宪法和法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之后又结合重大时事:塔里木盆地石油的开采、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等,极富感彩地指出,它们都是一曲曲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优美赞歌,是一部部各民族共同繁荣,齐心协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篇章。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 篇六

教学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教学难点:

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教学具准备:

每组2袋人民币,一个钱包,一张白纸;多媒体课件;实物一宗。

(考虑到人民币学具卡表演不清晰,与真币有一定的差距,而且只有正面,没有反面,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误差。真币票面清晰、真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接近,便于学生认识和学习,所以我们为学生准备的是真实的人民币。为了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准备的是新币,同时注意提醒学生养成用后及时洗手的卫生习惯。)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课讲演示“蓝猫当家”的动画,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

1、认一认,说一说。

师:请小朋友把老师给大家准备的学具人民币拿出来,在小组内认一认,说一说;不认识的请小组的小朋友帮忙,看谁认的多,认的准。

(小组活动,初步认识人民币。)

2、分一分,理一理。

师:刚才小朋友们认的很好。但老师觉得这些学具人民币这样放在桌子上有点乱。下面请同组的小朋友商量商量,把这些人民币分一分,有顺序、整齐地整理到钱包里,比一比哪个小组整理得好。

(小组活动;通过整理钱包,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整理的。

(通过展示学生的整理结果,使学生清晰地、有序地认识,人民币。)

3、猜一猜,摆一摆。

分别出示一枝铅笔,一个转笔刀,一个铅笔盒,让学生猜猜并摆出它们的价格。

(通过让学生展示、交流不同的摆法,说自己的想法,讨论得出:2角可以换2个1角;5角可以换5个1角;l元=10角。)

三、应用拓展

出示实物,标明价格:2角、5角、7角……1元。

师:如果你有1元钱的话,打算买什么?

四、全课总结

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 篇七

【关键词】教材处理;数学教学;内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G622

《认识人民币》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个单元分为"认识人民币"和"简单的计算"两大部分内容。人民币作为我国的法定货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对一年级的孩子进行认识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爱惜人民币的教育十分重要。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内容,在实际的教学中却遇到了极大的障碍,老师无法用自己的语言去让学生明白各币种之间的换算,学生更是无法理解。照理说,人民币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出现,学生也时有所用,但为什么反而会掌握得不够理想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在哪呢?

现象分析一:币种过于陈旧,学生认识困难。

教材上出现的人民币,绝大部分都是第四版人民币,而这种人民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已经不多了。特别是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学生而言,很多学生都是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看到过这一套人民币。因此,在认识的时候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策略思考一: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材把它安排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样的课程安排十分科学、合理。

但如果说要做到教材内容完全的"与时俱进",这并不现实。所以,在教学本单元之前,我就发动家长收集第四套人民币和第五套人民币,但由于市面上第四套人民币的流通量已不大,家长们还是无法集齐整套。于是,我便从家里拿来自己以前收集着的第四套人民币各种面值的纸币及硬币,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设施进行展示,使学生加深记忆。

现象分析二:缺乏计算知识,学生换算困难。

在人民币的换算过程中,需具备一定的计算知识和生活经验。如"10元可以换几张2元和几张1元"这种换钱题目,在孩子们的头脑中缺少这样的直观表象,所以这样的计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的。

又如,教材52页"做一做"中的第三小题,买一个单价为0.50元的风车,付出2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2元-5角=20角-5角=15角

像"20-5"这样的退位减法,应该是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来说,或许不存在计算问题,但由于本校的孩子大多都是外来民工子女,大部分学生对于这种课堂上没有涉及过的题型还是困难重重,正确率较低。

策略思考二:因"生"制宜,调整教学次序。

尽管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但由于学生基础差异问题,我们的教学在必要的情形下也需要进行适当地调整和"再加工",使之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

所以,当我碰到《认识人民币》教学时,我是采取先教学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再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教学。对教材进行这样子的调整,效果是显著的,而且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现象分析三:提前出现小数,学生理解困难。

在这一单元中,出 www.gaokaobaba.com 现了诸多形如"0.50元"的小数。或许编者认为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可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即使出去购物,也是家长一手包办,孩子们只是负责挑选自己喜欢的食物,他们很少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买东西"的过程,所以在教师没有讲解之前,用小数形式表示的价格班中只有很少几个同学看得懂,绝大部分孩子是根本就不认识的。

策略思考三:延伸教材,补充生活素材。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适当选取和补充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记得在第一次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材第50页例6)时,我所采取的措施是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4种不同商品价格的表示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并懂得如何把"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形式的商品价格转换成"几元几角几分"的形式。但出乎意料的是,班中很少有同学能够真正理解。于是,我便进行强制性地灌输,直接告诉他们这些小数的意思,再从若干个小数的介绍中,初步让学生感知到:小数点前的数表示的是"元",小数点后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角",小数点后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分"。

所以,在第二次执教《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时,我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商店",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模拟购物"的活动亲身体验购物的过程。活动中,孩子们纷纷把自己家里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并给每一件"商品"标上了价格。在进行购物时,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手里的钱确定怎样付款,而售货员也要根据商品的价格和顾客付的钱来计算需要找多少零钱。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拉近了人民币与孩子们的距离,使他们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读懂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受教材的束缚,而应该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的一种范例。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利用广泛的教学资源,活用教材、创新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常汝吉。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7)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上面就是教学啦给大家整理的7篇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认识人民币》,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一年级下册数学认识人民币的相关认知。

7 73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