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课稿课件

高中语文说课稿【优秀6篇】

时间: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为了加深您对于高中语文说课稿的写作认知,下面教学啦给大家整理了6篇高中语文说课稿,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一

一、 导入新课

中国被誉为诗歌的王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上溯到《诗经》,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追溯到《离骚》。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们一同学习《诗经》中的《氓》。

新课导入从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切入,本课是学生高中语文学习中古代诗歌单元的第一课,从《诗经》入题吻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同时《离骚》概念的引入也为本单元第二课做了铺垫。

二、 明确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的特点,分析比兴手法。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的展示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之前明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真正让学生做到心中有

数、有的放矢。关于《诗经》,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过《蒹葭》和《关雎》,因此学生对诗经的特点和比兴的手法并不陌生。诗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为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对于中关于爱情观念的探究作为本课的突破难点。

三、 配乐朗读,梳理概括故事情节

诗歌学习在于朗读,在学生第一遍朗读中选用古琴曲《凤求凰》为背景音乐,为朗读营造一种古韵氛围,更易于带学生进入诗境。朗读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指导,主要是读音的准确和四言诗二二拍的节奏。

《氓》是一首叙事诗,学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节有助于理解诗歌浅层的含义,对女主人公恋爱、婚变、离开的经历以及情感脉络的变化有准确的把握,同时为重难点的突破做好了铺垫。

四、 教学重难点突破

1、初探究:课文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画出来,并简要赏析。

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与认识。但重点内容突破的问题设置没有选用“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从《诗经》手法角度“诗歌是如何运用比兴手法的?”出发。引导学生从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诗句入手,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于学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于学生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比兴手法运用等方面发散出去,也就是用一个总问题将全文穿起。同时这样的问题设置更便于学生将自己的观点阐发出来,正所谓“读进去,说出来”。这样的读诗的角度,除去让学生学会解读《氓》之外,也学会读诗鉴赏诗的一般规律。

这一环节中,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于课堂的生成,教师重在引导而不是讲授。在小组活动,先引导学生先自主理解,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展示。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见解。

2、再探究:女子离开氓以后,能不能获得幸福?

这一问题的设置事实上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诗歌的思想内涵。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对于正确爱情观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环节的问题设置本身就是两面性的,富于辩论性。而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解读,会在课堂上呈现思想和观点的碰撞,在辩论声中学生们会对正确的爱情观有清晰清楚的认识。在本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文解文”的阅读方法,以规避学生完全脱离开文本进行无根据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课上学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的争辩将课堂推向了高潮。

五、 课堂小结

什么是爱,爱是灵魂的共通,爱是精神的平等。什么是爱情,朦胧派诗人舒婷用《致橡树》给我们做出了诠释。

本课以朗读舒婷《致橡树》节选收尾,以教师朗读的声音带动学生一同跟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与学生上一环节内容想成呼应,同时有和上课伊始的朗读呼应,从朗读声气,再朗读声中结束,使得整堂课的设计结构圆和。

板书设计:

甜蜜恋爱 比兴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坚定离开 (勤劳、果断) 对比手法

在板书的设计上,板书内容以学生的分析为依托,师生合作归纳提升,,通过板书的设计使得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容更具有条理性,诗歌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的重点内容更加突出,故事情节三阶段中采用不同的颜色,以颜色来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将情感脉络变化更好的呈现出来。

感受:

感谢教科所给予的这次历练和提高的机会,每次做课都能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庄外国语学校语文组的温暖,在准备这节课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导老师李兰梅老师、魏继岩老师学到了很多,再次感谢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大家今天的莅临指导。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二

【说教材】

《观潮》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说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的观察方法。

【说教法】

“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根据材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学也是如,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二、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学,抓住重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

(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三、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四、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在“新课标”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单元。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 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

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依据:课标指出“阅读浅近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中举一反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依据:目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刻骨铭心在自己的脑海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依据:“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论的要求:历史眼光与现代观念的统一。”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

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依据: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依据: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很可能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失之偏颇,无法认识到刺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利用影视资源,通过多媒体进行文稿演示。尤其是“易水送别”和“刺秦”两个精彩片段。展示历代文人对荆轲刺秦或褒或贬的诗词。

语文新课程认为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是最主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要能利用教科书,进行再创造,把教科书变成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内容,赋予教科书内容以生命的活力。因此,老师应创设一种情景,点拨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主人公所置深的特定时代背景,学生已经习惯接受传统赞赏荆轲的观点,甚至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作为老师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用现代观念重新审视作品,形成个性化的认识。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分析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老师应该少作一些脱离语文语境的、所谓梳理规律的、机械操练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点到即可,重在提高学生古文能力。学习最好的动机是来自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新课标”旨在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设计了:

(1)朗读法——只有反复读才能让学生领会作者的情感。

(2)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本节课,我以语文学习普遍规律“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么写”为指导而设计教学,以教给学生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为目的而推进教学,以“情”为突破口,以“读”贯穿始终,期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说教法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依据:对于教师的作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点拨是重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因此,这堂课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朗读法,启发探究法,启发学生思考、探究,期望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用多媒体展示上边内容)

同学们已经做过预习工作了,那该文选自哪里?

1、交流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了解本文的背景。可让同学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来谈一谈。

战国末期,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秦灭韩,又破赵,统一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行刺秦王。为此,他找来了荆轲,精心侍奉。(肯定学生的预习)

二、研读课文

(一)、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要求划出疑难词句。整体把握作品的故事情节:(板书)

1、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2、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3、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4、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二)、提问:

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2、“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那个侧面?

3、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问题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利用文本从对话、动作、神态等角度入手,分析悲剧人物形象,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4、如果荆轲把秦始王刺死呢,那将会怎样,中国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

问题设计意图:以往的课堂,总是老师预设好课堂教学流程,预设好问题,甚至预设好问题的答案。本课教学既有预设的内容和流程,同时也注意课堂的生成。如学生会提出类似的质疑:这是笔者在预设内容里没有的,然而,一发现问题,老师便即时对问题进行整理,把问题摆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如何能让人人都“动”起来,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

(三)讨论并小结: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荆轲刺秦王,是反抗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但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四)布置作业

把你对“荆轲刺秦王 ”的看法整理成一篇文章。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四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大堰河——我的保姆》,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说教材

《大堰河——我的保姆》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这是一首具有自传色彩的现代诗,诗人通过对儿时被寄养在乳母家的回忆,展开了对情似母亲的乳母——大堰河的追忆。本诗运用反复和排比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回环往复的突显在我们面前,同时也充满了韵律美。

二、说学情

我们常说教学的主体是学生,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本首诗在内容理解上难度不大,我将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对诗人浓烈的情感加以引导,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诗歌的诵读方法,体会排比反复修辞的好处和诗歌抒发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和揣摩诗歌语言,锻炼朗读能力,培养鉴赏能力,体会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尝试着自己动手写一写自己心中的情愫。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体会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和文中排比、反复等修辞运用的好处,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说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关键词句赏析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与学生共同回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对国家深沉的爱,引出作者对于其保姆——大堰河的爱,顺势导入本课《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同时可以达到情感的有效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通读全诗,标出小节并试着划分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艾青对大堰河的情感。

其次,教师范读第六小节,划分节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突出的描写了地主家庭的富足以及我的不适感,与我之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诵读时,注意:“红漆雕花”“金色的花纹”“‘天伦叙乐’的匾”“丝的和贝壳的”“油漆过”“安了火钵”“碾了三番”等修饰语都应适当强调,以符合作者突出地主家庭富足这一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自比为“新客”,比如在读“摸”“呆呆”“看着”“不认得”“不熟识”等词语时应用心诵出“忸怩不安”之态,以突出作者的不适感。

最后,学生带着这个任务继续读诗:这首诗很长向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的结论,1.分别介绍我和大堰河;2.雪天作者在囹圄中,触景生情,回忆起自己的保姆大堰河;3.抒发对于大堰河的爱。

通过以上三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环节,将学生的思路与文本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运用“以读促悟”体现诵读指导法在学习诗歌时的重要地位,为下面的深入诗歌做好铺垫。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诗中的细节来反映整首诗的情感,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第4节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发现这是一幅充满温情的劳作画面,大堰河在一天的劳作之后抱起我、抚摸我,充满温情。这样文字让每一位读到的人都会感觉到温暖,比如“厚大的手掌”“怀里”“抚摸”“灶火”“煮熟”等,与第3节的“雪”“坟墓”“枯死”等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作者在困境中(入狱)触景怀人,引起作者对于温暖美好的回忆。运用“在……之后”的排比和“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这样的反复,通过排比的列举突出了“大堰河”的劳作辛苦,通过反复,突出的体现了大堰河对我的爱并不会因为繁重的生活而有所减少,给幼小的作者带来了丰富的爱的感受。

其次,设置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作者后来回到了他的家里,他的感受是怎样的?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感受呢?同时明确要求:小组内的成员都要积极发言并且认真倾听其他人的发言,可以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去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

引导学生体会,“新客”将作者回到富足的自己家中的不适凸显了出来,面对家里华丽的装饰和物质生活上巨大改变,我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这样的陌生感足以让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心理崩溃。

最后,通过刚刚分析过的两节,你认为排比和反复的修辞在“新诗”当中有怎样的作用?

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上思考。比如:内容上,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形式上,与古体格律诗比较起来,没有严密的韵脚和整齐的句式,但是通过排比和反复的运用让全诗节奏鲜明旋律回环,体现出新诗的韵律美。

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能够把握批注式阅读,深入文本,通过以上环节我达成了我的三维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延伸作业

课下我会为学生布置了二选一的任务:

1、作者的两个家是“贫与富”“亲与疏”“简陋与华丽”的对立,如果你是作者你更喜欢哪个“家”呢,说说你的理由。

2、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试着自己写一首自由诗,内容不限,真情实感即可。这样不同类型的作业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一语文的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说重点难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学情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正确分析鉴赏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

《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四、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诗。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法:

1.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2.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

3.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说学法

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

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我想,诵读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2.联想与想象法:《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3.合作与探究法: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他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人知识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

总之,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新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所以我决定用一课时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针对本课重点我采用诵读法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针对学习的难点我用联想与想象,讨论与交流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难点引导学生把握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诗歌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鉴赏。鉴赏的主体是学生,鉴赏的方法是诵读感知,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促赏,以赏促读”的原则,实施三个教学环节:初读,赏读,美读。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情境导入法,以一段故事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导入语设计如下:1928年,一个闷热的夏天。当时任《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收到了一位诗人的诗,诗名叫《雨巷》。叶圣陶一看,这首诗写得那么温婉哀愁,新诗里带着古典美,就非常喜欢,当即发表了这首诗,还称该诗的作者为“雨巷诗人”。这首新诗的作者,当年才22岁,他的名字叫戴望舒。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这首成名作《雨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是诗歌阅读的第一步,也是整个鉴赏过程的基础。一般来讲,这一环节要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借助阅读资料了解背景和作者的基本情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时能初步传情达意,总体感知诗歌意境,等等,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己去独立地“发现、摘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读出自己内心的“雨巷”。

学生读完后,我的点评显得尤为重要,需句句切中学生的优缺点,在读的实践中使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感悟。我的示范朗读环节不仅仅是我在读,我认为更深刻的含义是挑战自我,因为教师有感情的示范朗读对学生也是一种引导和激励。整体感知环节就是要把握学生初读诗歌的“原始感受”,并让学生把这种感受和自己生活当中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人、事联系起来,深刻体悟。基于这样的想法,我把初读环节分为两个部分:

1、学生读:

我提出三点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能初步地传情达意。师生共同点评学生朗诵情况,订正读音。

2、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谈谈初读这首诗的感受,并举出自己生活当中曾经有过的这种感受。

(三)细品赏读,研讨鉴赏

诗歌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了作者的审美理想。我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挖掘文本中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从作者再现的秀丽的自然美和蕴涵的精神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

这一环节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从意象、手法、思想内涵、诗歌的语言几个方面分小组充分展开交流讨论,先小组后全班。学情不同,对同一首诗歌的感受也有很大不同,学生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的过程。在交流讨论中,我会适时点拨和板书,比方说我设计了“你认为哪一节写得最精彩”这一问题,就是历求突破传统课堂按部就班的教学流程,尊重学生发现的权利,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内心的想法。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紧紧抓住语言这一核心,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意象。

1、学生默读,布置思考问题:结合自己读诗的感受,任意选择一个角度鉴赏本诗。

2、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在小组内交换见解。

3、各小组派一代表发言。

此环节我会特别注重对重点的点拨,赏析任何一点,都要突出“读”。点拨:

(1)意象的选择。

a.油纸伞。(课件:用油纸伞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感受)

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暮春时节,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诗人塑造了一个“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b.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c.丁香。(用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的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称。《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南唐李璟词《摊破浣溪沙·丁香空结雨中愁》:“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2)象征的手法

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讨论象征手法。

a.雨巷:黑暗压抑的现实;__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b.我: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苦闷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本诗可理解为爱情诗,“我”是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表现失恋后仍苦苦追求的执著情感。

c.丁香般的姑娘:诗人在__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

(3)诗歌的主题。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还可理解为诗人追寻生活中美好理想的心路历程

(4)诗歌的音乐美。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a.复沓的妙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这些句式的运用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情感递进的效果。首尾两节运用复沓,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b.叠词的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往彷徨”;有进在诗节的他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c.押韵。全诗一共七节,每一节都是六行,每一节押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诗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四)美读回顾,外化拓展

这是在初读、赏读的内化基础上的外化。学生能否在朗读诗歌时传情达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诗歌的理解程度。理解深透,内化率高,学生读得就好;反之,就不能充分传情达意。外化的形式可以是读,也可以是写。所以,在这个环节当中,我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散文。“诗能养人”,我很欣赏这句话,它时时让我感动。怎样通过课堂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这是语文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1、学生再次自读课文,领悟诗中蕴含的情感。

2、让学生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

3、布置作业,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六、说板书设计

雨巷

意象:雨巷、丁香、姑娘

高中语文说课稿 篇六

一、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以为在这三者中,教师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所以,我觉得上好一节的前提是反复钻研教材。我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起先只认识到这篇课文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而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身上得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楚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而这个联系就是从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上得到了“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设计灵感。但当我继续深读下去,我觉得这联系不仅仅如此。其实许多园主卖葡萄的方法是给顾客摘好葡萄,这正和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一样,是在为游客设计他认为最佳的路径。而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却是让顾客自己去摘葡萄,让顾客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葡萄。从老太太的卖葡萄的方法上,格罗培斯受到启发,于是他的设计观念有了转变,从原来为游人设计转变为让游人自己设计。而最佳设计的获得这“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这篇课文不仅仅让我们懂得“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还让我们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二、说目标

纵观整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有着“苦思——启发——决定”这样一条文路。因为苦思,因为借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所以看到南部农民卖葡萄,才会突发灵感,于是做了决定。我这堂课的设计就是以“苦思——启发——决定”为我的教学线索,紧扣课后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思、议中明白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3.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学会遇到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

重难点:知道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购买物品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区别许多园主和老太太卖葡萄法方法的不同,并体会到老太太卖葡萄的独特之处。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已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为是我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将文本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寓于语言之中。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五、说过程

第一环节 感受苦思

这个环节我抓住“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微不足道” 、“大伤脑筋” 、“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

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到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要求很高,感受他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学生充分感悟的情况下,紧扣“焦躁”一词,承上启下,引出“启发”的内容。同时品读“焦躁”这个词语也让学生明白“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 体验启发

这个环节是课文的重要部分,为使学生理解本课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中我抓“对比”促“联系”,以谋求教学的“最佳路径”。

“抓对比”就是抓住“许多园主卖葡萄”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卖葡萄”的对比,通过抓“吆喝”和“无人看管”、“投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的词句的对比,在读中体会两种卖葡萄方法的不同。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创设情境“如果你刚好路过这里,你更愿意买谁的葡萄?”,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了解到老太太卖葡萄方法好在哪里?促“联系”,就是从许多园主的做法联系到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为游人设计;从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联系格罗培斯观念的转变——让游人自己设计。这一联系也突破了“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这一重难点。因为考虑到学生直接表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写话练习,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

第三个环节 作出决定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这一部分我抓住理解“有宽有窄”、“优雅自然”体会格罗培斯路径设计的良苦用心。

第四环节 加深体会

在充分感知设计过程的基础上,再创设情景: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最佳设计?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所以这个问题就降低了难度。但是我觉得课文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些,其实通过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也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所以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这件事上,你还受到什么启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学啦为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语文说课稿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高中语文说课稿。

16 15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