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课稿课件

初中数学评课稿【优秀7篇】

时间: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以下这7篇初中数学评课稿是来自于教学啦的初中数学评课稿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一

秋老师这堂课,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讲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巩固练习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引入简洁明了,直接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处处是数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出示实物教具自行车,先让学生开放性的找找自行车里的数学知识,然后老师再给予适当的引导,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秋老师把“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这个问题的切入点放在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上,这个切入点很好。学生回答也很好,教师直接板书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车轮—前车轮。

本人认为在这里秋老师可以放慢教学进度。再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一下自行车的工作原理。脚蹬一圈,带动前齿轮转动一圈。由于前后齿轮用链条连接,前边过一个齿数,后面也跟着过一个齿数,这样前齿轮的转动带动了后齿轮的转动,后齿轮是和后车轮连在一起的,也就是后齿轮转动一圈带动后车轮也转动了一圈,后车轮的转动驱动了前车轮的转动,这样自行车就工作起来了。

学生在充分了解了自行车的。工作原理后,剩下的工作就只剩下前齿轮转动一圈后齿轮转动几圈(后齿轮转动的圈数也就是后车轮转动的圈数),这个问题就可以大胆交给学生去完成了。如果知识是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的,那么原理也自然会了解的很透彻,后面的变式题也会深入本质的去理解和变通。

巩固是对本节课的消化,能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新知。所以秋老师例举了多而不重复的练习,解决了自行车行程,自行车的车轮半径,直径。本节课如果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了前后齿轮的齿轮数之比就等于周长之比,也就等于半径之比或者直径之比,那么学生在做后面的练习题就会思路清晰,较快的解决问题。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二

今天我在此对周老师的课作以简单评析,发表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不当之处请多指教。周老师是我校的一名年轻有为的骨干教师,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学的内容简单枯燥,一般来说,很少有人把它作为公开课的内容,我这还是第一次看到把口算教学拿出来进行交流。但周老师却把如此枯燥的内容上得趣味横生。

周老师的课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秋游事吗你们玩了那些项目"同时出示了秋游的情景图,继而出示了主题图后要求学生看主题图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看图后能正确列式。在探究口算算理时深入浅出,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

这节课在练习设计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主线,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对口算乘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个题目之间的导语生动有趣,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练习的内容由浅入深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这节课始终把数学同生活紧密在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切实在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与以往的口算教学单纯以口算为主,枯燥乏味的口算有着极大的区别。周老师的口算教学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具人性化,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课,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学生的坐姿,书写姿势以及口算习惯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使学生学的扎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三

今天张老师上的是代数式的值,这节课数学组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标意识比较强。吴老师在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对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抓得也是比较紧的。教学环节是比较清楚的。

二、这节课王老师确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理解代数式的值的意义,并会求代数式的值,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培养学生准确运算,与观察概括的能力,并适当渗透对应的思想;

3、通过例题的讲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品质,提高运算能力;

4、通过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渗透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关系思想。在这四条目标当中既有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又有思想目标,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全面、具体,也比较明确,符合教学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三、这节课王老师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设计,从复习代数的意义入手,通过列代数式,用语言叙述代数式3n+5的意义,编一道实际问题,使所列代数式为3n+5。等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得出代数式的值的意义。然后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求代数式值的方法,从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这节课张老师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师生是朋友,是合作者,教师的引导与讲解则是学生探索结果的概括,学生之间也充满合作。这节课王利华把握了紧张活泼的教学节奏。本课设计中安排了不同层次的互动环节,而且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呈现方式,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紧张活泼的特点。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四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在这里听了xx主城六所优质初中的六位优秀教师执教的“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第2课时)”。

下面我分享一下我在备课和听课时的一些思考。

首先,我想说三句话:

这是在95中上的课;

这是上的七年级的课;

这是上的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的第2课时的课。

美丽的95中xx中学是这次大赛的承办单位。六位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这个学校的学生。我们知道,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在学生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逐步融合,还会形成独特的课堂文化。这些学生的情况究竟怎样呢?老师们,在课前,我们了解过吗?现在课上完了,我们有什么感受呢?

多年来,我们区内所有初中学校一直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今天参赛的有两位选手正在使用这个版本的教材,其余四位选手平时教学中都使用的人教版教材。面对七年级的这些孩子,我们思考过他们有哪些学习经历吗?在七上的“丰富的图形世界”里,他们经历了“从不同方向去看一个几何体”,“把一个几何体展开与折叠”,“用一个面去截一个几个体”,初步感受了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图形,而“轴对称”这一章,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想教给学生研究平面图形的方法,从运动的角度去翻折图形。

这是本章第三节第2课时的内容,“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画法”是摆在那里的几个知识点,无法绕过,怎么教?为此,我还思考过教材为什么编。本节第1课时是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是线段,第3课时是角,这里遵循的是什么顺序?可以打乱吗?从整体到局部可以,从局部到整体可不可以?想必这里面一定有编者的理解、选择。这不由得让我想起“黄金分割比”一节内容在新旧教材的编排。

教材是静态的,是冰冷的,但火热的思考才会有冰冷的美丽。想必正是因为有六位选手的“火热思考”,今天的六堂课才有各有千秋的设计及教学。

(1)六节课课型定位合理;“课型”是我在听课时爱思考的一个问题,初中数学课有哪些课型我们似乎知道,每一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如何想必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有心得。“课型”定位准确,也就明白这一节课的任务是什么,大体该怎么上。

(2)注重概念、性质的探究过程。这应该是我们应当秉持的教学理念,勿庸讳言。

(3)重视指向学生学习的问题、活动设计,让学生实验、观察、猜想,不断追问“我们经历了什么学习过程”,教学生思考,教学生体验,教学生表达,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4)教学过程中,问题难度、数量适当,有几位教师设计的“题”很有新意,让人难忘。“一个题目四个问题”,由易到难,逐步递进。“开放条件,开放结论”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5)技术辅助手段使用恰当。教师这个职业永远不会被取代,但不会使用技术的教师一定会被人取代。在六节课中,老师们用了剪纸、贴纸、几何画板、思维导图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值得提倡。

虽然这是一次赛课,但更多的这是一次跨区域的教学研讨,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教学设计的流畅和自然。

引入环节刻意联系现实?

刻意设计交流、提问活动?

“提出问题”后“知识回顾”,“知识回顾”是不是一节课必然的教学环节?

(2)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看不见的“口误”我们不说,但有些“口误”也不能用紧张来解释;

PPT、教案上的看得见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线段AB是 图形?”

难道就只能填“轴对称”吗?填“中心对称”或其它就不行吗?

还有就是把教材上的大段大段文字挖掉一些用空格让学生填,这种方式好不好?

(3)“课堂小结”的形式仍然单一,很多教师仍然用“谈收获、谈感受”这种形式,缺乏创新。希望有更多如“雕塑式”小结呈现。

(4)注意学案、教案的编写。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结构完整,字体、写号、大小编排美观。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要把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当作我们教书的最高追求。不必用什么“遗憾的艺术”来遮掩。站在50个学生面前,你对教学的理解应该已经深入你的内心,深入你的骨髓。“一看你就是老师”,“一看你就是一个数学老师”,就是这个意思。上课不是仅靠表演,你的思维,你的眼神,你的表情是否真的融入课堂,心是会知道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最后,祝愿六个联盟学校在共同发展的路上越走越好!

祝愿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心灵安稳,万事平和!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五

乌鲁木齐十三中于菲老师的一节八年级的《中点四边形》一课,是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

“贴近的必熟悉,熟悉的必喜欢”,通过美丽的图案创设教学情景,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回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知识,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形状的判定和证明,当学生初获成就感时,将问题推向特殊的四边形中点四边形形状,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交流时间、探索时间,让学生通过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寻求不变的事物,再次感受几何图形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发现并理解影响中点四边形形状的主要因素得出结论后,又回归生活实际,通过一道中考开放题的探究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理念,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享受到学习乐趣。

整个课堂以人为本,教师不断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的合理想法多给予肯定,一堂课中不停的用不经意的赞许、夸奖、点头、微笑甚至全班鼓掌,让每一个学生课堂上勇于表达乐于表达,还多次使用“请坐”、“请回答”、“真棒”等用语,尊重关注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本课属于“综合与实践”课,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这样的课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之前可以借鉴参考的课例不多,于菲老师的课是对“综合与实践”课的实施做了一个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六

我们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在#举行的#年级数学“一课两讲”试验课,教学内容为“#。听了两位青年教师的展示课,我们获益良多,感触颇深,特别是#老师的讲课,我们认为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

我们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温故而知新,创设问题情景:

#老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A、B,以测验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过的内容,起到检查并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从而迅速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不一会儿,学生就把答案写出来了。这时#老师先提问其中一位学生的答案,再征求其他学生的意见,最后公布正确答案,这一举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注重例题,准确归纳

在例题讲解方面,#老师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语言简明扼要,学生能充分理解每一步。讲解例题结束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来思考完成,通过这样来检查学生的学生的效果。在处理#的问题上,#老师能根据具体的案例,运用对比与观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得出#,可使解题较为简单。

三、微笑教学营造和谐课堂

#老师文雅的外表,温柔的语言,朴素的气质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她的微笑更使学生感觉到亲切感,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跟住老师的思路去听课,学生学得有劲,老师教得轻松。她的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由于她在这方面做得好,整堂课自始至终微笑着,营造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一直爱学、乐学。维持学生的高涨学习情绪,是中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冯老师重视变换练习方式,能令学生感到数学课累而不腻,长而不烦;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地将抽象的材料与生动的实际环境联系起来,学而不死,活而不乱,及时发现学生练习的优点,进行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增进了师生间感情,有益于学生素质,特别是数学能力的提高。

这堂课教师教得精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一位青年老师能将新课程的理念融入到了教学实践中,在关注学生的发展,拓展学生的思维方面确实动了不少的脑筋。整堂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兴趣浓厚,改变了以往数学课沉闷的局面,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是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初中数学评课稿 篇七

老师所讲的《二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4)》一课,是二次函数这一章中教学的一个难点,而老师通过深度挖掘教材,精心地设计教学环节和内容,巧妙地运用一中的教学模式,突破了重点,突出了难点,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了新知,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

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闪光点:

一、 教学设计合理 。

1、重视问题的设计。本节课老师立足于学生基础,充分挖掘教材,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比如:在学生回顾y=ax2、y=ax2+k这两条抛物线的基础上引出了新知,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重视了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的设计。通过探索分析、归纳总结让学生弄清y=a(x-h)2这条抛物线与抛物线y=ax2、y=ax2+k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注重探究过程的设计。本节课xx老师精心设计了画图、猜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探究。

二、 教学方法以一中模式为载体,变教为探,环环相扣。

本课中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动笔,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在画函数图象、归纳二次函数y=a(x-h)2图象的性质、平移规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同桌合作,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获取知识,改变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 突出数形结合思想。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画图,多次观察图象,分析列表,发现规律,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在反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四、 教师教学基本功扎实,教态自然,板书合理,灵活使用多媒体。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本节课依然存在一些不足:

1、个别问题提的不明确。

2、在研究抛物线平移时,由于电脑原因,平移没有呈现出来。

3、课堂时间分配不太合理,致使学生练的少,缺乏巩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面就是教学啦给大家整理的7篇初中数学评课稿,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初中数学评课稿的相关认知。

16 34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