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最新5篇

时间: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这5篇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是教学啦为您整理的我与地坛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我与地坛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体验生命意义;深切感受母爱;

运用语言的技巧;内心世界的表现。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文章整体思路;

2、 领会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 :

一、背景简介,导入  课文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小说家,“文革”初期响应号召到陕西务农,积劳成疾,下肢瘫痪。作品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等。

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

二、找一个你感觉舒服的姿势,朗读课文。

我们可以给两部分用联合词组命一个题目:一(我与地坛);二(我、母亲与地坛)

三、领会语言的魅力

读第5段。提问见课本。鉴赏:

1、“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

3、“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

读第7段,鉴赏六个“譬如”,写出作者摆脱痛苦后对生命的热爱和人生应有所作为的信念——只要这些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我们就应该好好地活下去。

史铁生的语言新鲜、奇崛,这是我们应该认真体会和模仿学习的。

板书设计 :

内容:一(我与地坛)

二(我、母亲与地坛)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借鉴

1、 珍爱生命、体验母爱

2、 展现内心世界的“轮椅视角”

教学步骤 :

一、珍爱生命

谁能用几个词语描绘一下在青春年华突然瘫痪的史铁生的心情?(消极颓废、失魂落魄等)

后天残疾比先天残疾更加令当事者痛苦,可能昨天还意气风发,今天就突然被抛出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昨天还和朋友说好一起散步,今天就突然没有了双腿(“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让我残疾了双腿”)……许多人在这种打击下常常会精神崩溃(史铁生“失魂落魄”“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作者来到地坛正是为了摆脱这种骨髓中的痛苦。

地坛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地坛是“荒芜而不衰败”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却内涵着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包孕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魅力,时间的永恒和历史的沧桑衬托出个人遭际的微不足道,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从反面使一个不幸的人得到解脱。知道了自己的最终归宿,作者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既然谁也摆脱不了一死,所以一切追求都失去了意义,可是,一切的消极颓废不是同样也失去了意义吗?上帝留给我们的,只有好好的活着。

二、体验母爱——

读第二部分3、6、7段,分析鉴赏。

母亲的爱有什么特点?

母爱深沉而不张扬,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有谁能象史铁生那样用心体味母爱呢?更多的时候,母爱都是从我们身边默默地流走,熟视无睹的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我们没有发现她,她当然毫无怨言,可是,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体验到母爱应该是多么大的不幸呀!我们丢失了比金子还珍贵的东西。

提问:在(二)1段中,作者说“给母亲出了一个难题”,你能具体说一下吗?你曾无意中甚至说因为自己的所谓个性,所谓逆反心理故意竟给母亲出过难题吗?

齐读最后一段。

三、丰富内心世界

残疾人因为客观的缺陷不能象正常人那样与世界交流,他们或行动不便,或看不到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或听不到大自然的美妙天籁,所以,残疾的人更善于和心灵对话,与上帝私语,这就构成了史铁生独特的轮椅视角。在这种视角中,作者多虚写,少实写,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白,长于议论和抒情。

读(一)2、3段。

在史铁生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带着感情,“物我相融”,他用心灵来观照一切。对于母亲的爱,更多的也是通过描绘内心感受写出来的。这些是我们在今后作文中要学习的,生活不是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我们的内心世界还不够丰富。

四、作业

周末回家观察父母的言行举止,用心灵解读父母的爱。模仿史铁生的语言与风格,注重展示内心世界,注重抒情和议论,把父爱或母爱用心灵记下来。周无晚自习作文。

[1]

[1]

我与地坛优秀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教学难点

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贝多芬,28岁开始耳朵有病,听力逐渐衰退,到32岁基本上已丧失听力,《命运》交响曲是在他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面对不幸,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谱下了音乐史上光辉的乐章,也奏响了人生的最强音。

历史上象贝多芬这样勇敢与厄运抗争的人很多,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就是其中一个。

二、品读探究

(一)品析第一部分:我与地坛的故事

“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作者认为自己和地坛之间有“缘分”,有“宿命的味道”,如何理解他和地坛之间的关系?

1、“我”是在什么情况下来到古园的?

明确:在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地时候。

2、“最狂妄年龄”指什么?

明确:“最狂妄年龄”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淡褪——坍圮——老柏树——野草荒藤”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以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如果不是一个“沉静的”而是一个“炫耀、浮夸”的地坛在等待作者,那对于处在“最狂妄年龄”的作者意味着什么?

4、“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明确:生命的暗示

5、“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三处。(第一处第3段,第二处第5段,第三处第7段)

这显然也给了作者以启示,为了逃避来到这园子的作者是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生命的涌动的。

6、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明确:文中的“六个譬如”。语言特点:新鲜、奇崛而别致。

7、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与第5自然段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

地坛:“我……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荒芜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作者:“我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

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

8、作者对生与死的新的看法是什么?

明确:“一个人,出生了,这就是一个不再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过渡衔接:也就是人总归要死的,有生之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诊视生命,顽强生活。生命感悟: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的活着是一种幸福。

面对苦难,顽强地活下去的例子,在生活中举不胜举。

(二)品析第二部分:我与母亲的故事

1、文中的母亲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

明确:她是一位疼爱儿子,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她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她又是一位聪慧和意志坚忍的母亲。

2、文中写了母亲哪些行动?

明确:“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3、文章是如何来写母亲的形象的,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并不是直接表现,而是通过自己心灵的对话,自问自思从我理解母亲对我的爱展开。反复写表明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4、作者读懂了母爱,理解了母亲的痛苦,也理解了母亲的命运,体会到了强烈的爱与痛交织的情感,母亲的命运给了作者什么启发?

明确: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5、母亲伴随着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明确: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三、小结升华

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这两部分从内容是紧密联系的。文章结尾说:“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这告诉我们:母亲与地坛已经合二为一了,是融为一体的。从主题思想上看,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一、二部分作者所写的对象的特点如下: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我与地坛》原文的其余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原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我与地坛教案 篇三

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对文章作深入领会和分析鉴赏。

(一)认真品读全文(包括课外读本节选的三部分):1课时

要求:对文章作整体感悟。把感触较深的地方划下来,或是用笔作批注评点。

(二)阅读鉴赏第一部分:结合后面的内容以以下问题探讨形式分析品读。

――哦,古园,我的古园!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我对古园的深情,古园对我的意义)

2、 我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到古园的?

(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3、“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地坛褪去昔日的荣耀,尽显沧桑时,一下子失魂落魄的我来了,与它相怜相惜)

4、 作者从小说中引来的那些对古园的描写,突出了古园什么特点?

(荒芜,但并不衰败)

5、 这部分看似写园子,其实也写了人(作者),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我为了逃避来到这里,我细细地看着这些小生灵,看着一草一木,我孤独寂寥,没有方向。可是我的心仍在感受,那些生命的涌动,生命的痕迹,仍那么真实地撞击着我细腻而善感的心灵!)

6、 作者在这样的不幸中来到园子,在园子里思考了一些什么问题?

(生、死、怎样活着,对于生与死,有了答案,无奈的答案,而怎样活着,怎样为毫无方向的自己找到一条生存之路,则是作者长时间苦苦思索的问题,也正是有这种思考,才有园子里的一切给他的触动与启迪。这是后文要表现的重点)

7、 读“剩下的……”一部分内容,体会作者写出的园子带给我的不尽的味道。

(这是以景写味,感悟到的生命的意味、生存的意味,则在后文充分加以表现)

(三)阅读品味第二部分:

母亲啊,我终于懂你!

1、 文中几次出现“现在我才想到”、“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之类的话,表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母亲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彻心肺的悔恨与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2、 第二段以“知道”构成的排比表现的是什么?与后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对比,体会其中的意味。

(母亲的善解人意,母亲对儿子的疼爱、理解、体谅、宽容。对比以及后面的内容则表现母亲在苦难面前的沉重、无助和默默支撑的忍耐)

3、 读“有一回……”一段,体会其中的意味。

(以我的“设想”,描摹母亲在痛苦、担忧、惊恐、不安,默默承担着苦难。我的设想与我的自责,表现了对母爱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读懂了母爱,而读者,也读懂了作者)

4、 读“在我的头一篇小说……”两段,思考:儿子终于走出了一条路,母亲且走了,作者的内心受到怎样的触动?是怎样一种心情?

(歉意、沉郁、哀怨,还有对母亲痛彻心肺的思念)

5、 读“曾有过好几回……”体会作者在平而淡的叙述中,包含的浓而深的情感。体会结尾出的句号的意味。(为什么不用感叹号?――痛悔、内疚,但是一切真的来不及了,这种伤感是没有什么可以补救的了,彻底的痛苦,彻底的伤感!)

6、 默读后一段,思考:母亲给了我怎样的生存启示?

(母亲的爱、母亲的意志、母亲的命运、母亲的苦难,让我明白了生存的意义,生存的价值,也让我在逆境中更坚强)

7、最后一段叙述,似与前面不相承,其实是随情感的起伏而安排,读来不仅没有杂乱之感,反而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美。

(四)扩展: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

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

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

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

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

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

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

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

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

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

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

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

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

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

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

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

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

未成年的女儿……”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

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

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五)用两周时间阅读,寻找表现父爱、母爱、亲情的文章,准备专题阅读。

园神告诉我……体会园中的一切对作者的生存启示。(课外指导)

文章深含意味,学生不能完全读透,要抓住一些关键句子引导他们作一定的理解感悟。(园神告诉我:接受活着的事实,像芸芸众生那样活下去。抱着心中的希望,做活着该做的事情。看看园中的那些普通而真实的生命,还有苦难的母亲,告诉自己,活,要靠自己!不要与命运讨公道,不要和上帝论公平,坚韧地活下去,寻找那条救赎自我的路……)

[1]

[1]

《我与地坛》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增强学生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体验探究式学习的乐趣

3、学习作者的预言

教学重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同学们穿的衣服好漂亮,请穿红衣服的女同学谈谈,今天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以衣服的选择和心情的关系,让学生思考史铁生与地坛)

二、检查预习:

指名学生解释词语:宿命 心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解释)

三、课文研读:

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问题。

⑴史铁生为什么选择了地坛?

明确: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然残废了双腿”---生命荒芜

地坛的特点: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剥蚀……淡褪……坍圮……散落).

史铁生选择地坛是因为他们相似,还因为地坛“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⑵地坛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荒芜但并不衰败”。

⑶不衰败的表现?

明确:“蜂儿”、“蚂蚁”、“瓢虫”、“露珠”的活动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的响动。(处处有生命的律动)

2、我与地坛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写我与地坛的缘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作者的心目中,古园和他是息息相通的,古园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情感,并给他以生命的启示,可以说,自他残疾以后再来到这里,古园就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

荒园的破败烘托了落魄颓唐的精神状态和悲苦的命运,野草荒藤的茂盛,自在坦荡却让“我”感到万物盛衰皆自然。

3、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 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古圆就像一个智者能够感受他的痛苦、理解他的感受并给他以生命的启迪。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

这段描写细致而深刻,写了园中的几中小昆虫,如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是石门中的落日,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 ‘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坛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 离去与来,处处洋溢着生命的律动。

三处景物描写衬托了作者情感思想的变化、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索,本身也是对生命的感悟。

4、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生命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再是可以辩论的问题……)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地坛这座历经400年沧桑的古园,馈赠作者的是如此丰厚,使他从不幸中走了出来,所以作者“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寻找生命的感悟,吸取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作者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激:“哦,地坛,我的古园,你是我的精神家园。”地坛——精神家园。

5、怎样面对残酷的不公平的命运,这个问题的解答,也不是史铁生一个人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是母亲的爱和理解帮他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

学生朗读第二部分有关文字

讨论:

(1)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是什么样的难题呢?(指名朗读第3节开头一段文字)明确:儿子残疾,又沉默寡言,独自上地坛,情绪变化无常,使本已痛苦的母亲更增了悲伤和恐惧,却又不知道为儿子做些什么。

(2)母亲对“我”的关爱有什么特点?(默默的爱,痛苦忍耐)

(3)史铁生表达了对母亲怎样的一种情感?

范读第8节(多媒体显示答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痛悔自己的倔强、羞涩)

母亲的“活法”,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待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所以母亲是史铁生生命的航标。

4、为什么写母亲写得这么感人?设想母亲的心理,“空落的,不眠的”等语句形象的突出了母亲的焦虑、空虚和痛苦,她日日夜夜生活在愁苦之中,生活在忧虑之中,因此,“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他回去”,“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这样沉痛的文字,叙议结合,自然渗透深沉的感情,写得既饱含感情,又富有哲理,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理解。

四、母爱感言

1、《懂你》(多媒体播放),

2、联系课文、歌词,谈谈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对母爱的认识。

3、(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

示例: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纪伯伦)

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英国)

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热地占据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邓肯)

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作家刘墉告诫中学生说,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

五、总结课文(多媒体显示)

《我与地坛》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地坛——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写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母亲——生命的航标。母亲与地坛合二为一。因此,题目只能是“我与地坛”。

让我们在史铁生对生命感悟的昭示下,用我们的辛勤努力,碰撞开一条通向幸福的人生之路,让我们的母亲都为我们感到骄傲。(下课)

教后感: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一课时教完是完全可能的。本教案考虑两点: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二,营造一种感受亲情的气氛,让学生情感得到一次陶冶。因此,第一部分着重生命的感悟,第二部分,从母爱与爱母的层面上引导学生体会生存的意义。这样设计容易操作,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我与地坛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教学设想]

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颓废、迷惘

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

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

指导: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

三、详读--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1、"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所有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

2、"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

3、"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地坛在不断地变化中显现出永恒的一面,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永恒。尽管十五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地坛不断地被不懂其价值的人雕琢、破坏,但生命自身的力量在每一个细微处渗透出来,直达人内心的深处。无论的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最博大与最纤细,最沉静与最轻盈,最古老与最年轻,都在地毯上留下了只属于自己的身影;地坛上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鉴证了生命本身的律动的真实。

四、研读--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话有什么区别?

地坛离我家很近: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

我家离地坛很近: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

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前二十年,他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二十岁时突至的残疾使他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他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他对生命的新认识,树立起自己的生命观、世界观,从而得到了获得全新的生命。此时,地坛已经成为他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

五、自由轻读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

六、作业

1、抄写文中景物描写部分和作者对生死看法部分。要求字迹工整、书写规范,晚自习下课前上交。

2、预习文章第二部分。

⑴找出文中关于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⑵作者对母亲的态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用幻灯片或可见表现效果较好)

我与地坛史铁生

去雕饰琉璃剥蚀朱红淡褪

突然残废高墙坍圮玉砌雕栏散落

陷入人生困境

显本真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

生存还是死亡生命自有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情趣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

永恒之景生命永恒太阳、雨燕

成为心灵家园之美孩子的脚印、苍翠的古柏

夏雨的气息、秋叶的味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史铁生在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后,渐渐看清了生命个体中必然的真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二、体味母亲的"苦"

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

"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

"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限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

"……,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三、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

1、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

⑴"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

⑵"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

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

2、我从事写作与母亲有什么关系?

"回想自己最初写小说的动机,虽不似这位朋友的那般单纯,但如他一样的愿望(指想让母亲骄傲)我也有,且一经细想,发现这愿望也在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

为了让母亲骄傲,想让母亲能够分享自己的快乐,是母亲能因我而感到幸福。这是"我"感受到了母亲生命的沉重与痛苦,希望能够给她带来一点亮色作为微薄的回报。而母亲则是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3、文中记录了母亲离去后,我摇着轮椅在园中度过的一天,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乌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

从清晨到白昼,从午后到傍晚,从日没到月升,"我"走遍了这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像往常一样,但是母亲却已经离开了"我",一切都不曾改变,但母亲却永远不会再来找"我"了。"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正如当初母亲寻找"我"时的焦灼与茫然。到此时"我"已经真正懂得母亲那份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但是,已经来不及了。

四、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

"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作业

1、阅读《课外读本》中《我与地坛》的其余部分,并且抄写第三部分。

2、读完《我与地坛》全文后试回答:经常来地坛的都有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地坛?

3、发展性作业:比较地坛与母亲的异同点,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出"地--母"的根源。

理解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之中

母亲担忧却不敢表现希望让母亲骄傲(不自觉)儿子

再也熬不住了懂得母亲,已经来不及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5篇高中语文《我与地坛》教学设计就是教学啦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与地坛教案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9 86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