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

高一语文《书愤》优秀教案【优秀7篇】

时间: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相关内容,教学啦精心整理了7篇高一语文《书愤》优秀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书愤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掌握借景抒情、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2、掌握运用典故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比较、吟咏,赏读结合,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1、听歌曲岳飞的〈满江红〉。媒体播放

2、请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南宋爱国名句。

赏析过程

(一)预习检查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正音)

3、解题:书,动词,记录,记下;全诗感情基调:“愤”。板书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思考讨论:

1、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小结:四联56字,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全诗以“愤”为基调,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三)细读诗歌,品味赏析结合幻灯片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陆游用典巧妙不留痕迹。南宋名将檀道济曾自诩为万里长城,诗中陆游以长城自比,表明诗人对檀道济的敬仰,希望能像他的样建功立业。檀道济对当权派自毁长城的痛斥,也喊出了诗人的心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摧残抗战力量的愚蠢。用典贴切自然。这首七律是陆游诗中的上品。

(四)拓展延伸

1、辛弃疾与岳飞之词。《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辛弃疾

《满江红》(怒发冲冠)岳飞

2、课外积累。

再找两首南宋的爱国诗词(课外),并各写一段百字鉴赏文字。

三、课堂小结

以梁启超“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读陆放翁集》)小结。

分类作业A类:背诵《书愤》。

预习布置预习《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板书设计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课后反思

精选陆游书愤教案(精 篇二

《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指导的最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五篇课文。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

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

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有感情诵读,学习诗歌鉴赏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基本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鉴赏,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答题能力。学生自主交流、积极探究, 在合作学习中 体验探究的乐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意逆志,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

难点: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三、说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诵读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

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二)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然后将古诗改写为现代诗,在改写中了解诗歌的内容。做到当堂背诵默写。(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语设计。(由简介诸葛亮导入)诸葛亮天纵奇才,工于智谋,同时又忠心耿耿,谦恭廉洁,历代倍受人们的尊敬和歌颂。三国以后,人们创作了大量歌咏他的诗歌,或歌颂他的高风亮节,或艳羡他的得遇明主,当然,也有作品慨叹他壮志难酬。在众多的诗人中间,杜甫和陆游关于诸葛亮的诗最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两位异代大诗人咏颂诸葛亮的诗各自有怎样的特点。

(二)知人论世:介绍杜甫、陆游的生平经历及各自的历史背景(用投影打出)

(三)诵读,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先读《蜀相》,后读《书愤》。通过诵读,熟悉作品,从不同角度体会诗中的意境。

杜甫的《蜀相》感情基调的是感伤、追怀、叹惋的心情。

陆游的《书愤》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2、教师指导朗读

方式:(1)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由吟读,听朗读录音,个别吟读,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的指导。通过教师

范读、学生试读、听朗读录音、教师点评,强化吟读的要求,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2)译读 :理解内容,披文入情阶段

性,可以玩味; 学生分组活动,全班交流,老师评价,突破难点。

例如: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3、背读 :积累语言阶段 当堂背诵两首诗

(四)比较阅读鉴赏:思考探究阶段

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队伍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

相同点:1。背景:《书愤》和《蜀相》都作于动乱年代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不同点:1。情感:《蜀相》是杜甫晚年之作 抒发了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惋惜和不得重用的痛苦;陆游的《书愤》则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未酬 功业未成的愤懑

2。写作手法:《蜀相》借乐景抒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书愤》用典、白描、对比

3。作品风格:杜甫 沉郁顿挫 陆游 慷慨悲壮

体裁:

相同:都是抒情律诗

不同: 蜀相偏重是 咏史诗 书愤偏重在 抒情诗

内容:

蜀相:叙事——三顾和两朝,概括的写史,丞相祠堂何处寻写诗人寻找祠堂,引出下文的怀古

写景——映阶碧草自春色的春景,景象凄凉

抒情——抒发诗人功业未就的感慨

书愤:叙事——诗人早年的两次胜仗,豪迈、悲壮

抒情——诗人以 檀道济 自比,赞扬诸葛亮,同时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以及 报国无门 的感情

主要意象:

相同——都 引用诸葛亮的事例,借古伤今

感情:

不同—— 蜀相着重是 惋惜之情,因为杜甫人生穷困潦倒,仕途坎坷,功业未就 书愤着重是 赞扬诸葛亮的才华、羡慕诸葛亮遇到明主,因为陆游的人生大起大落,主张抗金,但报国无门

时代背景:

相同—— 杜甫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国家内部的动乱,属于臣子犯上作乱 陆游的时代背景是 靖康之耻,金人入侵,是民族矛盾

不同—— 从诗中的透出的危机感上 比较,陆诗比杜诗更浓厚

写作技巧:

不同—— 杜甫的蜀相 前两联写景 属于 借景抒情 和 以乐景衬哀情 后两联 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陆游的书愤 采用 用典 的手法,用了檀道济和诸葛亮,用典的好处是高度概括的抒发所要表达的情感, 还用了 对比 的手法,用“早岁”的胜仗 对比 现在的“衰鬓先斑”

总之 就是感情色彩不同啦~

杜诗就是 惋惜诸葛亮 出师未捷身先死。再抒发自己 功业未就 (有才没人用吖~)的 遗憾(毕竟他写这首诗的时候都58岁左右了)

陆诗就是 赞扬、羡慕诸葛亮被明主重用、能够实现诸他自己的人生抱负。再抒发自己 报国无门 的愤懑(结合陆游的身世——积极抗金不被任用)。

精选陆游书愤教案(精 篇三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遗嘱吗?

遗嘱一般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我搜集了一些名人的遗嘱,同学们来读一读。

出示鲁迅、孙中山、xxx的遗嘱,让学生读读

1、教师:同学们,在1210年,有位85岁的老人,即将离开人世,他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是一首诗《示儿》(板书):

2、读题

3、引导说说题意。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这位老人是谁?对陆游你知道些什么?

资料出示:

1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簪缨世家,少有才名。

2孝宗即位,特赐进士出身。

3、乾道二年(1166),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4、四十六岁入蜀,先后入王炎、范成大幕府,襄助军务。

5、六十六岁后遭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5、过渡: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为一件事而死不瞑目,忧愤至极的他伤心地留下这首诗篇,与世长辞。

到底是哪件事让陆游牵肠挂肚、临死之前还要叮嘱儿子呢?请大家读两遍诗后,告诉我。

1、学生读诗后,全班交流。

2、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

□让学生充分说说诗意。

□相机进行古诗知识点的教学

(1)通假字元,通原;无,通勿。

(2)古今字义不同但,只是。

3、请你大声地再读一读这份遗嘱,你能体会到诗人此时此刻是怀着怎样一份感情写下这首诗的吗?

4、学生读诗,体会作者的感情。

5、全班交流。(悲、悲痛、悲愤、悲悯)

(1、对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体之下,不能收复的悲痛。

2、壮志未酬,未能再披戎装,亲自杀敌的悲伤。

3、对南宋政权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故土的悲愤。

4、对于中原遗民沦为亡国奴,苟且偷生的悲悯。)

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京(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

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扬州,以扬州作临时都城的宋高宗赵构匆忙逃窜。

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金兵再次南侵,扬州沦陷,再次遭劫掠。

6、感受陆游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陆游诗思想内容的核心。

陆游作为时代的歌手,理所当然要把抗敌复国作为最重要的主题。

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他一生中时刻盼望着有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机会,直到临终前仍作绝笔诗《示儿》中谆谆嘱咐儿孙。

陆游从小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20岁时,他在一首诗中写道,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直到四十多岁时,他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一名军官,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1、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他写出了沦陷区人民对故国之师的期待。

2、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金错刀行》)

他写出了南宋军民不甘屈服的气概。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他老病僵卧之时在梦中亲临前线,斩将夺关,尽复汉唐故地。

4、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

他写出了对朝庭不想收复失地的深哀巨痛。

5、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书愤》)

他写了更多的是自抒报国壮志的忧国深思的作品。

7、读了这些诗句,你的心情如何?再次感情朗读读全诗《示儿》

8、小结: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伤悲,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

9、感情读诗。

1、同学们,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700多年前这位伟大诗人的病榻前,如果你是陆游的儿子,此刻你看到了你的父亲,他虽然久病缠身,不久于人世,但心里更痛的是中原不能收复,祖国不能统一,他面容枯瘦,眼神里却满含期待和信念,他用缓慢而深沉的语调表达人死之后万事皆了无牵挂的旷达和淡定,但又希望你能在家祭的时候,要告诉他中原收复的消息。

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请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价。

3、老师小结:是的,陆游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又是何等的悲愤!

4、同学们,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崇敬吧!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希望离开了,他的遗愿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2、生讨论回答。

2、出示材料:

陆游死后24年,宋和蒙古会师灭金。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

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刘克庄《后村大全集》卷十一《端嘉杂诗》之四)

陆游死后66年,元师灭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林景熙《霁山先生集》卷三《书陆放翁书卷后》

陆游死后79年,元兵败宋于厓山,宋亡。

陆游孙子元廷闻厓山之变,忧愤而卒。

陆游曾孙传义闻厓山之变,不食而卒。

陆游玄孙天骐于厓山抗元战役中蹈海死。

这些都不负陆游爱国之诗教育的结果。

:面对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设问:在今天,我们学习《示儿》这首诗有什么意义?

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

只有象梁启超先生所说的一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书愤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

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

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

《书愤》

陆游

——例读高中古诗赏析

(三)诵读感知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

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

①教师讲析:

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

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

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诗歌的题目是“抒发心中不平、不满意”,但是诗歌的首联与颔联,却是写自己的青年豪气,写自己辉煌的战斗经历,是否有点离题,还是有话外意思,我们没有理解?

教师明确

补出诗句中的空白与断层,补出含蓄的部分,是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首联后面省略了:至今几十年过去了,还没有收复国土的事实。颔联后面省略了:指挥这两场胜仗的将领张浚、吴璘不久都被撤换、贬官。说明朝政黑暗,作者也受到罢官还乡的打击。

⑤教师提问: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⑥教师明确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六)《书愤》语言赏析

①教师讲析

文学是语言艺术,赏析诗歌,关键是要赏析语言。诗歌语言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因此我们要对诗句中的关键的字、词、句的深层含义仔细体会,以便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②指导学生思考诗中关键字、词:艰、空、已、真

③教师明确

艰:道出诗人经历辛酸与坎坷,浓缩因主张抗金而受到打击与迫害。

空:作者以长城自比,宏伟志向无法实现的沉重的失落感。

已:刻划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衰老的悲愤之情。

真:体现作者从内心深处对诸葛亮的崇拜敬仰之情。

有人认为“气如山”的“气”是“积愤如山”气即“悲愤”

有人认为“气如山”的“气”是“豪壮之气,如同山岳”,气即“壮志”,请你说出认同哪一种,并简述理由。

教师明确:

探究题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见仁见智终可。

认为“气即悲愤”的理由:全诗紧扣“愤”而写,围绕中心,但与后文“塞上长城”,不能构成照应。从表现手法看:诗句直白,则诗句不够含蓄。

认为气即“壮志”:虽然与后文相照应,但从字面上看,似乎与“愤”没有联系,实际上是作者为了隐笔,没有写明诗句后面的历史事实。

(七)《书愤》意象赏析

意象属于表达技巧范畴,诗歌中经常要用到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构成物象,这些物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有着一定的意义,所以诗歌中物象又称意象。意象是了解作者情感的关键点。因此分析诗歌要注意意象、物象的特征。有时几个物象相加,构成较大的意境。本诗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八)《书愤》用典赏析

①教师讲析

用典也属于表达技巧的范畴,主要是借用历史故事或化用别人的诗文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加深诗歌的意境,增强诗歌的文化气息和感染力。

②提问:本诗尾联作者运用“出师一表”典故的作用?

③教师明确:

A.自勉:表示要像诸葛亮那样“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B.在忧愤中表忠义,给诗歌一个亮色的结尾,表达了忧愤但不绝望的情感。

(九)人物形象赏析

①教师讲析: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②提问:这首诗的艺术形象的特点是?

③教师明确:

这首诗的艺术形象是“我”,即作者自己。

形象特点是:

概括: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十)检查背诵

准确背诵与默写全诗

(十一)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书愤》,感受了陆游沉郁悲愤的爱国情感。学习了从内容、语言、意象,用典,形象上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多,但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特征,进行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下课!

《书愤》教案 篇五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四课,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根据上面的考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突破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四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

2、探究式学习:(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学生齐背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

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初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个别诵读,学生齐读。

解题:书:写;愤: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

(三)析读:请学生概括诗中都书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概括首联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早岁”一词,“早岁”指早年,说明这两句是诗人在回忆往事,“气”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首联写的是作者早年恢复中原的壮志。另外,抓住起句中“世事艰”在这里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并在此时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世事艰”是诗题中“愤”字的根源,“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2、颔联,重点向学生介绍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3、分析颈联时,先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他从小深受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童年又饱经战乱的艰辛,所以陆游从29岁入仕就积极主张抗金,但屡次受挫,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罢黜还乡,收复中原的希望一再破灭。直到写作这首诗时,陆游又被罢官,并在家闲居6年,这次又被重新起用为严州知州的小官,这时他已经61岁。

然后让学生谈“空”字的含义,就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年老体衰、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情感了。

4、尾联,陆游提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让学生分析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这时介绍南宋王朝在面对金人入侵时一贯主张退让、求和,致使南宋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的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教学啦§www.jiaoxuela.com 亮身为蜀汉丞相,六次出兵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为陆游所钦慕。所以尾联陆游自比诸葛亮,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就在1206年,韩侂胄起兵抗金时, 82岁的陆游仍跃跃欲试。

(四)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同处南宋时代,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 “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镜中衰鬓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书愤》这首诗来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五)背读: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让学生能够当堂背下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

书 愤

陆游

《书愤》说课稿首联:写早年的雄心壮志 愤: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回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书愤》说课稿颈联:写年事已高,壮志难酬 愤: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书愤教案 篇六

一、说教材

陆游的七言律诗《书愤》是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自主赏析第四课,这个单元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学生在小学学过陆游的《示儿》,初中学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对陆游已经有了初步了解,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根据上面的考虑,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陆游的生平,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的思想感情。

(2)当堂背诵并默写全诗。

过程与方法:能初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

教学重难点: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人蹉跎岁月、壮志未酬而又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情感。

二、说教法

1、诵读法:作为高二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书愤》,应该说难度不大,而且诗歌篇幅短小,那么教学中怎么来教这一课?我采取了以诵读为突破点,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四读”的板块式教学方法。

2、探究式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大家共同探讨,深入了解课文。

(2)学生提出疑惑,教师点拨。

三、说学法:

(1)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诵读入手,大声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2)针对教师的提问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回答,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3)学生提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解答,多方面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背陆游的《示儿》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让学生明确陆

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二)初读:体会情味,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听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学生个别诵读,学生齐读。

解题:书:写;愤:诗人内心的悲愤之情

(三)析读:请学生概括诗中都书写了哪些事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1、概括首联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早岁”一词,“早岁”指早年,说明这两句是诗人在回忆往事,“气”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概括出首联写的是作者早年恢复中原的壮志。另外,抓住起句中“世事艰”在这里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并在此时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点明“世事艰”是诗题中“愤”字的根源,“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2、颔联,重点向学生介绍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3、分析颈联时,先介绍诗人陆游的生平经历。他从小深受家庭的爱国主义教育,童年又饱经战乱的艰辛,所以陆游从29岁入仕就积极主张抗金,但屡次受挫,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罢黜还乡,收复中原的希望一再破灭。直到写作这首诗时,陆游又被罢官,并在家闲居6年,这次又被重新起用为严州知州的小官,这时他已经61岁。

然后让学生谈“空”字的含义,就能更好的体会诗人年老体衰、功业未成、壮志未酬的情感了。

4、尾联,陆游提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让学生分析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这时介绍南宋王朝在面对金人入侵时一贯主张退让、求和,致使南宋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的'境地。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而诸葛亮身为蜀汉丞相,六次出兵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为陆游所钦慕。所以尾联陆游自比诸葛亮,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志向。就在1206年,韩侂胄起兵抗金时,82岁的陆游仍跃跃欲试。

(四)联读

《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同处南宋时代,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镜中衰鬓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就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书愤》这首诗来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五)背读:背诵默写检查:叫三位同学上黑板默写全诗,其他同学在下面默写。让学生能够当堂背下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

课外写作:我心目中的陆游(不少于600字)

六、板书设计

书愤

陆游

《书愤》说课稿首联:写早年的雄心壮志愤: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颔联:回忆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

《书愤》说课稿颈联:写年事已高,壮志难酬愤:岁月蹉跎、壮志难酬

尾联:自比诸葛亮,表明恢复志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书愤教案 篇七

一、 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 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 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三、 分析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 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 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 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 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 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

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啦为大家分享的7篇高一语文《书愤》优秀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书愤教案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9 86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