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教案模板 > 小学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14篇】

时间:

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四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方便大家学习。这里是编辑帮大家找到的14篇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参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2、能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掌握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

课件、星星。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学习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探索的过程。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本节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发展其作出决策的能力。并通过小组讨论,把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旧知铺垫

1.师:今天数学游乐园开张了。老师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游一游。只要大家答对门口的几道题,就可以免费进去了,你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情境:

0.24+0.1   0.82-0.32  1.54+2.3   9.88-4.32

售票员阿姨:“只要小朋友能准确地计算出得数,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

3.师引导:可以口算,可以列竖式计算、还可以请教别人,等等。

4.学生计算后、汇报结果。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针对学生的喜欢和好奇心,以游乐园的情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本环节目的是激活学生学习本课所需的知识,选择不同算法,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别给予后进生再次学习的机会。)

(二)提出问题

1、问题情境

师:大家计算得真准确!我们可以进去数学游乐园喽!你们瞧,游乐园里真乐闹啊!大象伯伯在那里给大家量体重,我们去看看!哦,有三位小朋友量出来的体重是……(课件出示游乐园情境图)

笑笑  38千克

淘气  45.2千克

丁丁  33.4千克

2、大象伯伯要考考你们:你能不能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一个问题呢?

3、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从中选择出本节课将解决的问题:(退位减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三、探索算法

(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1、学生列出算式:45.2-33.4=2、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把得数算出来。

2、学生独立探究算法。

3、全班交流:生1:我算出得数是11.8。

(师追问: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呢?)

生1:我先算出452-334=118,那么45.2-33.4就等于11.8。

师:很好,不过这种算法的前提是小数的位数相同。

生2:我是把这道题想成钱来算的。我先从45.2元里面拿出33元……

师:你能把生活经验用在这里解决算术问题真不错。

生3:我能用列竖式的方法来算。

师:你的算法很特别,能不能上台来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生3:(一边板书,一边讲)我把先45.2写在上面,33.4写在下面,要注意小数点对齐,然后2减4不够减,找前一位借1,变成12-4=8,……最后算出来的得数是11.8

师:谢谢你。

师:你们觉得哪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更方便呢?

(列竖式)

师:那好,我们就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第二个问题。

(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本环节让学生从具体的问题出发,主动参与,探究小数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而且有效的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算法的多样化,并且学会优化选择。)

(2)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课件出示问题及智慧爷爷说的话“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请2位学生板演。

3、引导学生评价。

(课件出示情境)

4、师:数学游乐园里还有个小朋友晶晶还不明白,我们一起来帮帮他。

5、小组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不够减时怎么办?如果碰到整数怎么办?

6、分组讨论,并做好记录。

7、汇报交流。(强调智慧爷爷说的话)

8、师小结: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教师通过课件进行板书。)

(通过小组讨论,促进生生互动,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归纳、概括数学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和应用

“有奖解答”

1、师:小朋友们都学好了本领,接来老师要带大家去参加游乐园的“有奖解答”活动,看谁获得的奖品最多?

2、P16第一题。

(课件出示)

(1)看谁算得最准确。

8.25

+1.55

-

7.3

-2.25

-

10

- 2.45

-

教师着重引导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

小结: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小数点要对齐,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3、P16第二题。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名称    单价/元

书包    32.50

文具盒  7.60

4、分发奖品。(星星——贴在光荣榜)

(在“有奖解答”的具体情境中,学生既巩固新知,同时又引出了小数进位加法的计算问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五、总 结 回 顾

1、师:我们今天的游园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愿意把今天的收获和大象伯伯分享吗?

2、学生谈收获。

3、师总结:这就是我们所今天学习的——小数进、退位的加减法。相信以后遇到小数加减法的问题,应该难不倒你们了。

(让学生分享收获,体现了 “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实际并动手操作,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从什么位置拍摄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辨认照片分别是什么位置拍摄的,体会不同方向观察对象形状的变化。

2、能正确辨认以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活动1

1、事先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人行道上观察从面前开过的汽车,先看到什么?最后看到什么?观察周围的社区或村庄,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画面怎样,从高楼上或山顶上观察地面的景物,看到地画面是什么样的。

2、师:同学们都很注意周围的事物,如看从面前开过的汽车,从不同位置观看附近的社区和村庄,同学们都有体会,我们交流一下。

3、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观察景物的实际体会,现在请打开课本第58页的。上半部分。

从①②③三个不同的位置,拍摄了天安门广场的三幅照片,请你辨认一下,各是从几号位置拍摄的。

先个人思考,再与同伴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活动2

1、师:根据同学们的体会,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现在请同学们看“练一练”第一个问题,先想一想,再用小立方体搭一搭、看一看。

2、与全班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师:两辆汽车从摄影师面前开过,摄影师自拍摄了以下三幅照片,请大家在○内标出摄影师的拍摄顺序。

与同伴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两辆车以摄影师面前开过的,先看到什么?(车头)再看到什么?(车身)最后看到什么?(车尾)

4、P58、试一试

a、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懂从空中拍下的照片,说一说图中有哪些物体。

b、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吗?

c、先尝试解答第(1)题第(2)题,并与同伴说一说理由。

d、师用模型验证,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想像。

三、活动3

P59、1、连一连

先独立观察、填写,再用相似的实物摆一摆、验证。

P59-2

审题、填写

全班汇报交流想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 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分米、厘米、毫米的含义,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

2.记住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

3.能估计一 些较短物体的长度。

4.会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1分米、1厘米、1毫米的实际含义。

2.教学难点: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米尺、透明塑料尺、壹分硬币 、两支铅笔。

2.学具准备:每人学生尺一把、壹分硬币一枚、线一根、长铁钉一枚。

(四)教学过程

1.搭好桥梁。

(1)小朋友,想知道一个人有多高,黑板有多长,数学书本 又有多宽,可采用什么方法?(用尺量)

(2)你怎么想到要用尺量呢?(尺上有刻度)

(3)出示米尺:小朋友比划一下一米大约有多长?

(4)估计:黑板大约有多长?教师实际量一量,得黑板长3米多。

多的部分不到1米,究竟是多少?我们需要用比米小的单位来帮忙。

2.实践操作。

(1)认识厘米。

①实物投影仪上放上塑料尺,请学生观察,从“0”刻度线 到标有“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厘米cm)

②学生在自己的尺上找1厘米的长度(手指宽,橡皮厚,1分 硬币的最大宽……),并用尺比量一量。

③量一量:铁钉有多长?(3cm)

④出示两支铅笔,一支10厘米,一支1厘米多一些,估计这两支铅笔大约有几个厘米长。

(2)认识分米。

①这支铅笔长10厘米,还可以叫做1分米长(板书:分米dm) ,所以1分米=()厘米。

②同上,学生在尺上找1分米的长度,找身边的物品长(宽) 大约是1分米的物品,可实际去量一量。(衬衣两纽扣之间、手掌宽……)

③在米尺上数一数,1米有几分米?也就是几个10厘米。1分米=10厘米,那么1米=()厘米。

④想一想:1米、1分米、1厘米有多长?

小游戏:伯;说我比划,即同桌1人说1米(或1分米、1厘米) ,另一人马上用手比划出来。

(3)认识毫米。

①还有一支铅笔为1厘米多一些,究竟是多少长呢?我们需要认识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一)

②1毫米用手难以比划·了,我们就用铅笔芯来点吧。

③长度是1毫米的物品很难找吧?(1分硬币的厚度,数学练习簿的厚度……)

④猜一猜,再在尺子-上数一数()毫米=1厘米,

3.归纳运用。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单位?(长度单位)(完成课题 )

你会给这些单位从大到小排排队吗?

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进率)

(2)看看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课本第85-86页)

(3)练一练:课本第87页“练一练”1、2、3。(先观察,估计一下各物品的长度,再测量)

(4)练一练:课本第87页“练一练”4、5、6。(其中6为同桌 合作题)

(5)拿出线,同桌合作量一量是多少长?(1米2分米,4厘米6 毫米)

四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模型,并运用建构的规律解决问题,在建构、运用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的过程,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概括、验证等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并归纳出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初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

小黑板、计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注意了,我讲一个故事给你们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内容很精彩,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里面的孙悟空,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他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他对身边的两只猴子说:“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2只猴子吧!”这两只猴子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外面的猴子听说后又进来一些猴子。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猴子,怎么样?”猴子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点行不行啊?”所有的猴子都听到分桃子了,一起跑到孙悟空身边。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就把8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设计意思:通过学生喜爱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投入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并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铺垫。]

二、探究规律,发现规律。

㈠ 师:同学们,小猴子和孙悟空都笑了,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 预设)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猴子分到的桃子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到4个桃子。

师:你(们)是怎样看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预设) 生:……(计算的)

师:能列出算式吧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结合板书把算式补充完整。

板书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㈡ 1、这些都是什么运算的算式,第一竖的数叫什么?第二竖的数又叫什么?第三竖的数又叫什么

2、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意图 :这样预设,给学生创设发挥的空间,要比直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预留的思维空间要大,课堂上观察学生反应情况,学生发现不了,再逐步引导。〕

生独立观察思考。

师:你有重要发现吗?把你的重要发现说一说好吗?

小组交流,师巡视辅导。

全班交流汇报。

生:我发现它们的得数都是4,商不变。

师:她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现象,商不变。(板书:商不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商不变的规律”。(板书课题)

师:商不变,谁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

(预设) 生1: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了10(扩大10倍)。

师:这个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你们知道是什么词吗?“同时”是什么意思?你能说一说吗?

生:……

师:“同时”指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扩大,一个缩小,或一个扩大,一个不变。)

(预设) 生2:②式和①式比较……

师:他用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发现规律,用两个算式进行比较,这是多好的学习方法呀!你能像他这样去发现其它算式的一些规律吗?

生:……

师:同学们发现那么多的规律,真聪明!能用一句话概括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100,1000,商不变。(板书)

师:同学们刚才是从上往下看,发现了这么重要的规律,那么从下往上看,有规律吗?

生汇报,师板书。

师: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100、1000商不变

师:是不是只有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10,100,1000,商不变呢?那你能验证吗?请你多写几个商是4的除法算式,看看有没有这个规律。

生写算式,师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算式,符合这个规律吗?

生观察,汇报。

师引导:看来这里扩大和缩小的不一定是整十整百,整千的位数,也可以是1倍、2倍、3倍、4倍等,那么我们就要把10倍、100倍……改成“相同的倍数”了。

师在板书上改写。

师:这里所有数都可以吗?

(预设)生:……(零除外)

师:为什么要零除外?

生:因为零乘任何数都得零,零不能当除数。

师:我们发现的就是重要的“商不变的规律”,这个规律在所有除法中都适用吗?

师:请请同们列一组算式验证一下。

生验证,指名汇报。

师小结:看来这个规律对所有除法都适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三个层次,引导学生逐步构建“商不变的规律”这一数学知识的模型,让学生经历“发现----探索----构建”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对这一规律理解了吗?智慧老爷爷想考考你到底掌握的怎么样?可以吗?

1、 请你计算。

8000÷2000=

80……0÷20……0=    在板书下补充

100个0  100个0

生做过后师:你们是一部高级电脑,比普通电脑快多了,看来这个规律的作用太大了,这么大的数同学们都能计算出来。

2、 P75 T1 板书到小黑板。

3、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组的商。

72÷9= 36÷3= 80÷4= 720÷90= 360÷30= 800÷40= 7200÷900= 3600÷300= 8000÷400=

4、判断,下面的计算对吗?为什么不对?

14÷2=715÷3=5

(14×2)÷(2÷2)=7( )150÷30=5( )

(14×5)÷(2×3)=7( )150÷30=50( )

(14×0)÷(2×0)=7( )1500÷300=500( )   5、比赛。

比一比,在1分钟内看谁写出相等的除法算式最多。 赛后,让第1名同学说说取胜秘诀。

6、P75页,观察与思考

感受规律的作用真大(可以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突破难点,让学生进一步能理解运用所探索的规律,以达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四、总结全课,概括梳理。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数学有趣吗?

师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探索,发出了那么重要“商不变规律”,并且那么有用,同学们真了不起!下节课,你们的老师将带着你们把它运用到竖式计算中,还可以使竖式计算简便呢!

五、作业

列举出几组数学算式,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

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①8÷2=4    6÷3=2

②80÷20=4   24÷12=2

③800÷200=4  48÷24=2

8000÷2000=4  120÷60=2

80……0÷20……0=4

100个0  100个0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七

课题:比大小(二)

内容:小数的性质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活动,经历用几何模型研究小数的过程。

2、用直观的方式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

1、比较大小。1.26( )2.03 0.23( )0.31

2、0.2( )0.20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思考一下,0.2和0.20谁大?你是怎样想的。?

2、我们一起验证一下,在图上涂一涂,再来比一比。学生在书上涂一涂,比一比,再说一说。

3、0.2和0.20怎么会相等呢?这是不是一种巧合?

4、在下面两幅图中涂出相等的两部分,并写出相应的分数和小数。

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涂法和想法。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与应用

1、第10页试一试1、2。

2、第11页练一练1。

3、第2、3题。

4、阅读。《你知道吗?》

四、总结。

这节课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图一图、比一比,发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并能熟练的应用这一规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2.掌握含有两级数的写法,能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多位数。

3.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对大数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

亿以内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件出示以下题目:

1.说说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组成的。

4250000 3040000 10500000

2.写一写。

三千零二十四万 四百万 六十五万

3.读一读。

30050000 5060000 17000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的都是整万的多位数,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含有两级的多位数。(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第一幅算盘图。

(1)认识含有两级的数。

提问: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几位数?含有哪几级?每个数位上的数各是多少?

学生交流后得出:算盘图上拨出的这个数是八位数;含有两级,分别是个级和万级;个位上是9,十位上是3,百位上是2,千位上是5,万位上是9,十万位上是3,百万位上是2,千万位上是5。

追问: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个数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最后组织全班汇报。

得出结论:个级的计数单位是“一”,万级的计数单位是“万”,这个数由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再问:万级上的“5239”和个级上的“5239”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交流得出:虽然数字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万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万,个级上的“5239”表示5239个一。

(2)学习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让学生根据算盘中每个数位上的珠子进行写数。

展示学生写出的数,并组织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交流写含有两级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写含有两级的数时,先写万级上的数,再写各级上的数。

(3)学习含有两级数的读法。

先让学生分别读出“52390000”和“5239”这两个数。

讨论:万级上的数和个级上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交流后,反馈:

相同点:“5239”不论在个级还是在万级都读作五千二百三十九。

不同点: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读数时要添上“万”字,而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读数时就不读这个“一”。

小结:我们在读含有两级的数时,先读万级上的数,再读个级上的数,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添上一个“万”字。

2.课件出示教材第12页例题2下面两幅算盘图。

(1)观察思考。

提问:观察这两幅算盘图中拨出的珠子,它们和第一幅图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两幅图中,有些数位上没有珠子,也就是一个数都没有。

(2)小组交流。

让学生说说算盘中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

(3)写一写。

提问:有些数位上一个数都没有,该怎么写?

(4)读一读。

提问:6004000和3080007这两个数中都有许多0,我们读数的时候,这些0都应该怎么读?

3.小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数,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读法: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12页“练一练”。

指导学生先说出下面各数是由多少个万和多少个一组成的,再写一写、读一读。

2.课件出示下列题目。

(1)读一读。

①20xx年中国科技馆接待观众1900803人次。

②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0075700米。

③永乐大钟上铸了230184个汉字,是世界上汉字最多的大钟。

学生试读后,让学生说说这些数分别是怎样读的。

(2)写出下列横线上的数。

①我国的领土面积约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

②中国国家图书馆累计藏书约二千一百六十万零九百册。

学生独立写数,并组织汇报。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九

一、学术条件分析

四(2)年级学生35人,其中女生11人,男生24人。四(3)年级学生37人,其中女生18人,男生19人。这些孩子期末考试成绩不够均衡。(1)班级通过率低于班级(4)。很多学生学习态度差,学习基础弱,知识差,作业准确率低。有些学生拒绝及时完成作业,喜欢拖延。这学期的数学课,要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想好,愿意思考,不怕错,有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包括以下内容:大数、公顷、平方公里的理解、角度的测量、三位数乘两位数、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理解、两位数除数的划分、多条统计图表、广角数学和教学实践活动等。

三、本教材的教学目标:

1、知道“十万”、“百万”、“十亿”、“十亿”、“千亿”的计数单位,知道自然数,掌握十进制的计数方法,按几级读写一亿以内和一亿以上的数字,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按要求求出一个数的近似值。体验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了解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公里及其换算;

3、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

4、我会计算三位数乘以两位数,再除以两位数。我会相应地估计和检查乘除运算。你可以用一位数数两位数(乘积在100以内),用一位数数几百个十,用整十除以整十,再用整十除以几百个十。

5、知道直线、射线、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知道几个常见的角度,你会比较角度,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度数,按照指定的度数画出角度。知道了垂直线和平行线,就会用尺子和三角形画垂直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

6、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图,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从现实生活中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理解运筹学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9、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工作,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四、教学难点:

1、1亿以内的读写,培养学生的数感。

2、让学生掌握乘法的估计方法。

3、让学生理解纵横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平行线。

4、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5、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大数认识的教学突出数学味,联系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数感;计算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2、教师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1)提供丰富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材。

(2)注意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

(3)通过自主探索的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4、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

5、注意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6、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灵活地处理教材。

7、抓实常规,保证教育教学任务全面完成。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严肃、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

8、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良好习惯,强调“认真刻苦学习”,不允许一个人掉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全册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习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近,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05.09.15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__,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习的设计我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习的设计, “购物”和“自编自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和形式,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知识回顾

(1)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口答。师强调公式的完整性。

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写出它的另外两个变式吗?速度等于什么?时间等于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生: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二、探究新知

师:用文字表示这些计算公式比较麻烦,你能想个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吗?生: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写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写法。预设可能的写法有:c=a×b,Z=xy,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板书标题)

刚才同学们的表示方法都不错,但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用一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通常我们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那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

生:s=vt师:那这个公式还能怎样变化?生:v=s÷t,t=s÷v师:大家看这,我把s=vt写成vt=s行不行?

生应该有争论,师直接说明:这个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数学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写在前面。师:那求路程直接写成vt行不行?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见机点评,引出正确答案。师:第3个同学说的非常棒,咱们表示的。是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vt不能反映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咱们在表示公式时一定要把三个量都写出来。师:下面请你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汇报,师总结并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C=(a+b)×2长方形的面积:S=a×b

正方形的周长:C=4a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a×a可以写成错误!未指定书签。a2,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它跟2a一样吗?生:不一样。2a表示两个a相加。

师: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小兄弟,大家可以从表示的意义上区分一下。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咱们还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并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

三、课堂小结

师:对照板书,回想一下咱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四、作业设计

课本P11第5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整理这个阶段(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的学习内容,发展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

2.对这三个单元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复习巩固。

3.能根据这三个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培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对观察物体、小数除法、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整理,发展学生自我反思、整理知识的能力;在练习的过程中结合所学的内容和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们来自本地的农民家庭,虽然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仍有部分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有些孩子很聪明,喜欢动脑,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前面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掌握得比较好,只有个别学生在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仍出现错误,本节课要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四、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观察物体、小数除法和游戏公平这三个单元里学习了哪些内容?先想一想,然后与同伴交流。

生1:我们学习了如何辨别从不同位置拍摄到的物体的形状。生2:我们学习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

生3: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生4:我们学习的内容还有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循环小数。生5:我们还学习了利用小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师:请同学们利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列举、表格、网络图等)把这些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并在组内进行交流。最后每小组推荐一位整理的最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整理的方法。

生1:

小数除法

小数除以整数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小数除小数

生2:

小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整数商是小数

小数除法小数除小数

循环小数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生3:

整数循环小数

数小数

分数不循环小数

(二)想一想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这三个单元学习的有关内容,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尝试进行解决,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比一比看一看谁做得最好。生1:计算小数除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1.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2.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2:什么是循环小数,像2.161616?、235888?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生3:在什么情况下,商大于被除数?什么情况下,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时,商大于被除数,如,2.8÷0.14的商大于被除数;除数大于1时,商小于被除数?如,2.8÷1.4的商小于被除数。生4:一辆汽车1.2小时行使90.6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90.6÷1.2=75.5(千米)。答:平均每小时行75.5千米。

(三)练一练

1.估一估,再计算。

师:下面哪道题的得数最接近2?先估一估,再计算。

21.6÷12 46.23÷23 2.88÷1.5 1.4÷0.8

4.95÷2.5 0.55÷ 0.25 7.56÷1.8 0.303÷0.15

2.直接写出得数。

师:根据240÷16=15,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2.4÷0.16 24÷1.6 2.4÷1.6

2.4÷16 0.24÷0.16 0.24÷1.6

3.解决问题。

课本83页第5题。(先独立解答,再全班交流)

师:先研究第一个问题。

生:先求出2盒药多少元,再加上挂号费,我的列式是19.8×2+5.5师:第二个问题同学们是怎样想的?

生:我们组仔细研究了说明书,因为问题是林林一天至少应服用多少克感冒颗粒,因此我要按体重每千克服用0.015克计算,林林的体重是33千克,33×0.015=0.495(克)他一天服用0.495克。

师:根据说明书,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说明书上说“每包0.25克“我想求林林一天吃几包?

师;同学们试一试算一下。

生:我算出0.495÷0.25=1.98≈2(包),他每次服1包就可以了。

4.数学游戏。

师:一个口袋里装有2个黄球和2个白球,它们除颜色外完全相同。游戏的规则是:

(1)两人一组,轮流从口袋中摸球,每次摸一球后放回。

(2)摸出黄球的甲得1分;摸出白球,乙得1分;

同学们先猜一猜、想一想,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想好以后学生两人一组做游戏,验证自己的猜想结果并做好记录。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说一下。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为了防止练习的单调性,我采用了多种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说一说”同学们畅所欲言,当小老师的同学介绍的非常精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复习课,主要是对第四、五、六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归纳。复习课是一种比较难上的课型之一,设计者只是对复习课作了一种大胆的尝试,课中也有几个方面需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一方面为防止练习中的单调、乏味,设计了多样的练习形式,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练习题目作了适当调整,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练习,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和动脑的过程中构建数学知识,获取数学结论。最后还有一点是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认真阅读说明书,尝试解决林林一天“至少”服多少药,选用0 .015~0.03哪个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最后学生根据说明书中的信息,提出每天至少服多少包的问题,在生活实际中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闪光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三

小数天地

[复习内容] :课本第102、103页的有关内容。

[复习目标] :

1、复习小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和反思,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复习重难点] :

1、 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

2、 提高运算能力。

[复习准备] :课件

[复习方法] :练习法、小组讨论法。

[复习过程] :

一、 整理导入。

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一些小数知识,回忆一下你学到哪些知识?

二、整理知识。

让学生翻阅课本中的第一、三、五单元内容。看看学了哪些知识。

1、 学生独立翻阅课本。

2、 让学生与同桌的伙伴交流,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3、 利用表格或网络图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脚可以提供一些思路或表格)

4、 展示学生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1、小数读写。课件呈现:

五点八七四

二百三十点九 12.03

1.023

0.082

十二点零三 零点零八二 230.9

一点零二三 5.87

要求:

(1)降落伞逐一出现,从上而下,降落平台一次性出现;

(2)学生看“读数”找“写数”,看“写数””找“读数,判断降落点;

(3)完成课本第102页的第1题。

2、小数计算。完成课本第102页第2、3题。

教师以口算卡片出示,学生口答,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怎么想的,怎么算的,计算法则以及注意点。

3、解决问题。

(1)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小数。

(2)结合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

如:教室的长是7.8米,宽6.4米。

○1教室的周长是多少米?

面积是多少米?

长是宽的几倍?

○2课件呈现:

节日特别供应

精致汉堡 每块9.80元

薯条 每包5.50元

可乐 每杯3.85元

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第102、103页的第4~10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十四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7 14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