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4篇)

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勤劳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泉映月》教案 篇一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二、 教学课题  二泉映月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三、 教材分析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黑暗统治的歌曲。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经历  。

四、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学生各个都积极踊跃要参与分角色朗读,学习气氛活跃,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 教学过程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出示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塑像的图片)你知道他是谁吗?

通过课前查找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介绍。

(阿炳,民间音乐家,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东亭人。从小跟父亲华清和当道士,学音乐。4岁时母亲死了,21岁得了眼病,35岁双目失明。在无锡以沿街卖唱和演奏各种乐器为生,还经常演唱当日新闻。抗日战争时期,演唱过《汉奸的下场》等歌曲;抗 战胜利后,演唱揭露、抨击黑暗统治的歌曲。

阿炳创作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琵琶曲《大泊沙》、《昭君出塞》等名曲。其中最著名的是二胡独奏曲《二泉月》,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

这篇课文生动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课题就是乐曲的曲名:(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哭泣泯灭 抒发 委婉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饿大概内容。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患病 搀扶 积淀 坎坷  哭泣泯灭 抒发 委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2)指名读,指点学生读准前、后鼻音,多音字。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葱茏:形容植物青翠旺盛的样子。

摇曳:摇荡。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静影沉璧:静静的月影如沉在水中的玉璧。(看图并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萦绕:萦回。文中指泉声时时在耳边回响。

坎坷:坑坑洼洼,比喻人生道路曲折、充满艰辛。(联系阿炳生活遭遇理解)

激愤:激动而愤怒。

倔强:性格刚强。

富饶:物产丰富。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

交流。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二泉商月的情景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第5、6自然段):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4、质疑问难。

二、 指导书写

左窄右宽“饶”右-卜不要多“点”

六、 教学反思

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组合作朗读课文。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       学校:    青州市邵庄镇大郇小学           姓名:王佩英

职称:  一级教师         电话: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从教三十多年,兢兢业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继续努力的。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感受阿炳创造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正、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教学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  新课

1、认识阿炳,交流他的情况,向同学们介绍。

2、教师介绍阿炳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患病、搀扶、积淀、坎坷、富饶、萦绕、哭泣、泯灭、抒发、委婉、跌宕、倔强、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2、检查自学情况。

(1)试读课文,了解词语掌握情况和各自然段的大致内容。

(2)通读课文,分段。

第一段(1—2):二泉的自然环境和小阿炳跟着师傅到二泉赏月的情景。

第二段(3—4):不幸的经历没有泯灭阿炳对音乐、生活的热爱,他又来到二泉,心潮激荡,似乎听到人世间的不平之声。

第三段(5—6):阿炳在二泉边用二胡倾吐自己的情怀,创作出不朽的名曲《二泉映月》。

3、学生质疑问难。

三、指导书写

1、请学生自己辨别,交流注意点。

2、学生练习书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创设情境。

中秋之夜,瞎子阿炳又一次来到了美丽的二泉。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水拨动了饱受贫穷和疾病折磨的阿病的心弦。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旁回响起来。

2、听二胡曲《二泉映乐》。

3、你从音乐里听出了什么?用一句话简单说说感受。(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找出来,认真读读。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直线画出来;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1)联系上下文说说对“倾吐”的理解。

(2)阿炳要倾吐什么?通过什么倾吐?

板书:琴声倾吐情怀

3、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交流:作者是如何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地表现出来的?

板书:委婉连绵赞叹怀念思索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

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深腾跌宕表达抒发

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直到感情朗读,语速加快,音调加高,读出“势不可挡”的气势。

(3)出示:

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4、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三、指导精读其余部分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读读其他部分,看看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2、第一自然段。

(1)播放慧山录象片段。

(2)交流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3)指导朗读。

3、第二自然段。

(1)交流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2)指导用启发、语重心长的语气读好师父的话,注意强调“倾吐”、“年纪还小”、“许多”、“饱经风霜”等词语。

4、第四自然段。

(1)从“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等词语可看出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2)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所以“但是”、“泯灭不了”、“热爱”、“向往”、“多么希望”等应重读,表现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3)练习朗读。

5、第四自然段。

读读、想想、议议:

中秋之夜,月光依旧,泉水依旧,可听泉的阿炳已经经历了无数坎坷,不再是十多年前那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了,两个“想到了”,两个“渐渐地”和“听到了”后面并列的短语以及语意未尽的省略号,准确、生动、充分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万千感慨。他触景生情,“禁不住拿起二胡,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出来”。

6、第六自然段。

过渡: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

四、配乐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部分练习册。

第三课时

一、指导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吐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四第五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

2、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3、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自由背诵。

二、朗读课文

1、感情朗读全文。

2、欣赏读。

三、总结全文

1、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2、总结:

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四、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那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来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句话说出来。

2、同桌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五、布置作业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板书: 6、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 情怀

动人心弦 积淀已久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升腾跌宕 表达出……抒发了……

舒缓而又起伏 他爱……他爱……

恬静而又激荡 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一、导入:

1、上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阿炳的身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用心去聆听琴声,一起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2、齐读课题。

3、听二胡曲《二泉映月》,边听边浏览课文,看看文中哪一自然段描写了琴声的变化及内涵?(找出是第五自然段)

4、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聆听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谁来读读?(读的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也再来读读这一段,看看你有哪些体会。)

二、精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括号标出,小组进行交流。

2、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1)出示:“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

听音乐起始部分,想象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二泉的景色?指导朗读。练说:无锡的惠山……每当月夜……

文中有些描写月光的词语,你能找出来吗?试用这些词语说段描写月夜美景的话。

我们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最好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你试着联系上下来理解“在怀念……在思索……”

学生交流,指导读好第3自然段。

指导朗读,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2)出示:“随着旋律的深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一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抒发了……”

A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B欣赏音乐高潮部分,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所表达的感情。

(3)出示:“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总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3、练习读(同桌配合读,男女生配合读)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过渡:琴弦就是心弦,琴声就是心声。正是长期积淀在胸的种种情怀,化做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这不朽的乐曲。他的悲,他的恨,他的爱全部融在那深情的旋律中。读这一节。

2.出示:“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此曲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小泽征尔认为应该跪下来听《二泉映月》,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这是小泽征尔跪崇拜阿炳那种对命运抗争、对光明向往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拓展练笔。

1、.像文学作品一样,同一首曲子,因为欣赏者的经历不同,阅历不同,心境不同,所感受也会不同。同学们,让我们再用心地倾听,让感受从音乐里流淌出来。

2、此时,你想对阿炳说些什么?拿出笔,写一写。

3、交流。

板书:

走进

二泉映月

赞叹

怀念

思索

表达

抒发

爱……爱……爱……爱……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流程:

【初读,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了解

《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曲子,是谁创作的?你对阿炳有什么了解?

3、欣赏《二泉映月》

(1)阿炳是个苦难的人,是一位民间音乐家,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二泉映月》代表了阿炳的最高水平,你们想听吗?(板书:听)

(2)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不朽的二胡名曲,你准备用什么来听?

(3)播放《二泉映月》,静心欣赏

(4)从这悠扬的曲子中你听到了什么?随学生回答板书:苦难、凄凉、抗争、怀念等等

4、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读通,并想一想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这个问题。

5、课件出示,检查生词的认读情况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1)指名读,点拨尝试竖着读,第一行写月亮,第二行写阿炳感情,第三行写《二泉映月》,读准后再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最后齐读。

这一课生词特别多,不知大家都读准了吗?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重点指导“月光如水”“静影沉璧”等

在这些词语中,你有哪个词语不理解吗?提出来我们一起思考。

【再读,理解文章】

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让我们用心走进课文,从中慢慢品味。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板书:听)

请大家静心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3、交流理解,感悟阿炳的苦难

(1)学生交流朗读自己所画的含有“听”字的语句。

(2)课件出示文章第二自然段

(3)指名朗读

(4)启发:在和师傅赏月的时候,师傅向阿炳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板书:没有)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点击课件句子变色)

(5)师傅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读相关句子,“奇妙“是什么意思?

(6)阿炳多么盼望自己快快长大啊!早点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一年过去了,五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小阿炳长成了大阿炳,他听到那奇妙的声音了吗?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7)阿炳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谁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课件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8)这次阿炳听到了什么?一起来读读吧。阿炳听到了什么呢?(随答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4、深入体味阿炳生活的苦难

(1)启发你们认为这样的声音奇妙吗?为什么阿炳没有向师傅说的那样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的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2)请再次默读课文,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交流:你从课文中找到了什么关键词?

①“双目失明”:谈谈自己的理解,想象双目失明后的情景,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②“卖艺度日”:你看到的卖艺度日情景是怎样的?

创设情景想象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课件配《二泉映月》出示

场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三: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至39、40度,浑身发抖,他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场景四:天空下着雨,地上已积满了一滩滩水,阿炳又是怎么卖艺的呢?

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想象一下。

交流各自想象到的情景: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再次感情投入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一句

12 127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