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师德师风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优秀14篇

时间: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作风。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下面这14篇师德师风教育论文是教学啦为您整理的师德论文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师德教育论文 篇一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摘 要:该文对如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探析,从抓行为规范、学习培训、制度考核、教学管理、典型示范等五个方面入手,为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行为规范 学习培训 制度考核 教学管理 典型示范

教师,不仅是灵魂的塑造者、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示范者和培育者。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学生心灵的滋润剂,是学生良好人格塑造的航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高素质教师团队的培养。

1 抓行为规范,树师德师风

学校是塑造学生、培植学生的土壤和摇篮,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育人,要教会学生先做人再做事,这是为人师者起码的职业道德。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行为规范建设,把教师行为规范建设作为教学质量提升的首要任务来抓,以政治学习、教研组学习和活动为载体,深入学习《职业教育法》、《高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明确教师的角色和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同时,学校应要求教师衣着得体,行为端庄,语言文明,学校更要结合校规校纪,对教师行为规范提出明确的具体要求,以严格的制度规范约束教师,杜绝一切违背师德师风建设的现象,从而督促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典范。教师要以不怕苦累的实际行动感召学生,以朴实端庄的形象教育学生,以良好的品格感染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

2 抓学习培训,促素质提升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学识,就难以胜任“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尤其在现代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频率越来越快,各学科间的纵横交错、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态势愈加明显,因而作为教师必须具备大海的精神,海纳百川,具有海绵的精神,时刻吸纳新知识、新理念。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用新知识、新观念淘汰洗涤旧知识、旧观念,引入源源不断的知识、思想活性水,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不墨守成规,让知识的海洋永远荡漾着勃勃生机。

2.1 抓制度源头,促学习制度化、规范化

要把学习作为教师素质提升的主渠道,制定学习制度,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保证学习时间,狠抓学习“七环节”,即计划环节、考勤环节、笔记环节、档案环节、监督环节、交流环节和评优环节;做到学习“三结合”,即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紧密结合、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学习与调研紧密结合,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引导人,用制度促学习效果。

2.2 抓激励机制建设,制度促人

学校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定完善的奖惩机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要积极鼓励教师去相关高校进修、高访,对外派培训的教师,学校要与其签订学习培训协议,敦促教师认真学、用心学,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确保学习培训效果。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素质高低决定着学校“强身健体”的根本。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敬业的精神对学生智慧、意志和情感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要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从而开阔他们的眼界,拓展知识视野,丰富羽翼,用富饶的知识浇灌学生这片土地,帮助他们尽快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

3 抓制度考核,增强责任心

ww www.jiaoxuela.com w.jiaoxuela.com

制度是一把标尺,它测量和约束着人的言行,帮助人们通过制度的“他律”逐步变成人的“自律”。因此,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约束人,为师德师风建设掌好舵、导好航。制度的制定,既要考虑制度的严密性、科学性,又要考虑制度的程序性和可操作性。要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按德、能、勤、绩、廉进行量化考核打分。同时考核方式应力求多样化,避免单一考核中因人际亲疏而导致考核的不公平现象。对教师的考核,应注重将组织考核与学生评教紧密结合,因为学生评教是教学对象(学生)对教师的最直接评价,是教师教学信息和教学效果的直接反馈。因此,要把学生评教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确保考核的全面、具体、客观和公正。同时,要以学期考核和年度综合考评为基础,对考核不合格者,采取降聘、调整工作岗位或不聘等处理,从而加强教师的责任心,提高备课、上课、课后答疑的质量,有效促进教学相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4 抓教学“三精”,严谨治学

教书育人,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所在,也是为人师者应尽的职责。作为教师,应积极倡导严谨、求实、启智、育人的教风,把课前备课、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辅导作为教师的主业,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做到精备、精讲、精练,把课前精备、课堂精讲、课后精练作为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三环节,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科学方法,激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益。课前要精备,要把工夫和精力用在深入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资料,精心设计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上,认真研究如何用最短的时间、最简洁的方法、最朴实的语言让学生深入领会知识的要领,掌握重点难点,进而融会贯通。课中要精讲,在课堂教学中要集中时间和精力,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能力点、思路和规律,激活课堂气氛,教得生动,学得主动,充分发挥课堂潜在的功能。课后要精练,在课后作业的安排上,要本着质量高、数量少、内容精、方法活、针对性强的要求,精心设计,合理分配,既要控制作业的数量,更要突出作业的质量,以题训练思维,以考试激活自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5 抓典型示范,提升竞争实力

要通过开展教师讲课比赛、课件评比等活动积极营造你追我赶、你强我追、你弱我超的良好氛围,通过比、学、赶、超,激活教师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使敬业精神强、责任感强、备课认真、课堂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师的典型经验得到较好的展示,使敬业精神差、责任心不强、课堂组织欠缺的教师思想上受到冲击和洗礼。通过先进行为,要让他们深刻深感到对学生教育的失职是对教师神圣职业的亵渎,既误人子弟,也贻害自身。使这部分教师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从而使其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大胆与过去说不,自加压力,自加砝码,努力朝选树的目标追赶,促进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 李铁英。新时期师德问题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S1).

[2] 刘静,芦伟。议高校师德师风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0(12).

[3] 屈冉佳。论高校新教师的校本培训[J].科教文汇,2010(2).

[4] 祁金善。谈高校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18).

[5] 王小琦。试论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才智,2009(31).

师德教育论文 篇二

《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策略》

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行中职与高职互通,是目前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而推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技能比较扎实,比较符合学前教育行业用人需求。与其他师范生相比,这个群体的师范生思想更具复杂性,他们很大部分因为学业成绩不理想,行为习惯有偏颇,在心理方面也欠积极,无法继续就读高中而选择读中职学校。他们在选择读师范时,多受父母左右,非出自内心意愿,对未来职业认识不清楚,更没有从事教师职业的思想准备,师德意识模糊,更谈不上对职业道德理想有更高的追求。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师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一段时间来,各地频现幼师虐童案件,幼儿教师的师德上升到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如何提升幼儿教师的师德水平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教育领域输送幼教师资的师范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师德。然而,很多师范院校忽略职业道德培养,这是造成目前幼儿教师师德问题的原因之一。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有着特殊性,要使这个群体的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应从他们实际出发,全方位有效地落实师德教育。

一、师德教育与“三观”教育相结合

正确的师德观依赖于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确立。五年制学前教育师范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14-16周岁之间,他们刚摆脱童年的稚嫩,开始步入人生、社会,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处于经常变换之中,品德观念尚未定型。所以,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化,对学生今后良好师德的形成至关重要。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思想特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学生的“三观”培养与学生的师德紧密联系起来。五年制的前两年是关键的时间点,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方式方法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的同时,加强师德教育,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协调发展。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师德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引导学生自觉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是非判断力和行为的控制能力,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是在日常的“三观”教育中,要克服师德教育与日常学习相分离的现象,把师德教育渗透到日常学习中。特别是要提高学生对行为规范师范性的认识,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严格要求和养成,充分体现师范生以身立教、身正为范的职业道德要求。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帮助有困难的人等,培养师范生爱国、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等精神;在各种集体性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等,并让学生明确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使师德教育直观化、具体化,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具有师范性的行为规范真正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是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典型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比照,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高尚的道德评判标准,并内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逐步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的正确职业态度。

二、师德实践与技能实训相结合

职业教育凸显工学结合,实训基地是人才培养的另一重要场所。相对来说,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到幼儿园实训的机会比其他学段的要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受实训基地对他们的技能训练和师德的影响。见实习是师范生以教师的角色进入职业领域的开始,对于还未成年的五年制学生来说,实训基地是他们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他们对将来职业场景及“教师”这个角色扮演是非常期待和好奇的,因而会很用心去观察、感受实训基地的一切,并表现出该年龄善于模仿的特征,内化成自身的言行和职业道德规范。因此,实训时期,学校及实习单位对师范生在师德方面的要求和规范往往会对他们将来从事教育事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师德示范性至关重要,特别是实训教师作为最重要、最直观和最有权威的模范,是学生最好的榜样。同时,学生通过对教师角色的体验、探索与思考,能够更好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因此,师德实践与技能实训结合起来对师范生良好的师德形成非常重要。

一是要把师德培养纳入见实习的内容。校园双方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见实习方案,把学生的师德教育作为与教学技能培养一样重要的内容。同时,要制定具体内容体系,健全评价标准,将师德行为列入对实训学生的考核内容。

二是加强对见实习学生师德规范指导。“教育实践是师德教育固化、深化的重要过程。”而这一实践和技能实训一样都需要教师悉心指导,要引导师范生在实训中践行教师角色、履行教师职责、承担教师义务中去体味师德规范的内涵,在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感受师德的规范。师范生在教师角色实践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对其以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至关重要。

三是遴选具有高尚的师德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师范生的实训指导教师。师德教育首先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训指导教师是学生开始体验幼儿教师这个角色的首个对象,实训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来说影响深远。因此,要重视实训基地教师自身品德对师范生的影响,对实训指导教师的遴选不应仅仅强调教育教学技能,也要强调职业道德。

三、师德课程评价与学生实际操行相结合

师德教育课程是师范院校必修的课程,能使师范生对师德的概念、内涵及要求等从理论层面进行感知。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认为,要加强师德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师范生的一般道德水平、掌握基本的师德规范方面得以提升。但是学习本身就具有隐藏性,道德的行为化才是道德养成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于年纪尚小,对理论认知较有难度的五年制师范生来说,应加强课程改革,把学生在课堂的理论与实际的行为结合起来,把刻板、没有生命的知识体系转化为生动的、实实在在的行为。而课程评价是检查学生掌握课程内容标尺,那么把师德课程的评价与学生现实行为的评价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则是开设课程之要旨。

师范生的道德养成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要通过师德养成的过程评价,不断促进师范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因此,把课程评价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评价结合起来,无疑是师德课程建设的着力点。操行评定是对学生的思想及日常行为进行评定的一种形式,这些内容包含在师德的课程评价内容中,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师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以一种具体可感的效果来检查学生师德养成及加以有效地引导。

师德建设是一个系统过程,师德教育课程内容要与学前教育紧密结合。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的理念,要求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具体从“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四个方面进行阐释,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最重要的方面和原则,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行为提供了理论支点。我们要充分依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对这个群体的师德教育进行整体规划,从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理想、职业规范、合作精神等维度进行师德教育体系的构建,使师德教育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但又有侧重点,从要求的明确到落实及考核评价进行统筹规划。如第一学年重点放在学生的常规强化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加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第二学年重点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规范等,逐一对师德的内涵体现进行有效落实。

在每一阶段的师德教育目标落实中,要通过对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表现及效果进行记录、评价,使师德教育不仅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实践性。特别是,操行评定要重视从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点滴入手,加以具体规范与引导。如:学习常规、生活常规、卫生常规、礼仪要求、与人合作要求等,把这些要求具体化,逐项进行考评,营造规范有序、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把学生在课堂习得的对师德理论的感知与现实中具体的行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道德行为规范中的作用。

四、师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师德教育首先是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或者说是被动教育。五年制师范生入学年龄小,“三观”没有定性,受环境的影响相对成年学生来说更大,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心身成长规律。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个群体的成长特性,致力于建设师德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师范氛围”,大力建设师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能。

首先,构建以“师德”为精神内涵的校园精神,比如提炼出以“爱、责任”等为主题的校训、校歌、校风等,把师德内涵核心部分以校训、校歌等形式明确界定出来,给学生一个鲜明感知,并在反复吟唱中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其次,加强师德的物质文化建设。“一切景语皆情语”,入学时还未成年的五年制学生,思维相对直观、感性,以直接的图案、情景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师范院校应该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师德教育的载体,让学生在每天的耳濡目染中,明确要求,树立标杆,与环境、楷模心神合一,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从而渐渐向高尚师德靠近。如在校园树立我国学前教育创始人张雪门、知名教育家陶行知等人的塑像;建立师德教育文化长廊;张挂、镌刻教育名言等。

最后,创设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文化。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符合五年制学生的认知特点,容易让学生身心投入活动,感受到师德的内涵。如通过举办歌咏比赛、演讲大赛、辩论会等活动,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通过举行“师德论坛”、师德行为规范评比、教师风采展示等,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邀请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做师德修养报告和讲座,聘请优秀校友回校以自身的成长历程、生动案例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等。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根据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以“大爱”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突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爱”的理念和品质,值得借鉴。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三

摘要: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工程,对师范生的培养更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师范生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深刻了解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和目的,认为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势在必行。本文将从师范生师德教育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重要作用、实施现状以及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关键措施等三个方面来重点讨论。

关键词:素质教育;师范生;师德教育

一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期盼。因为在当今世界,时代不断向前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体现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日益缩小,而最主要是体现在人的素质上的差距。因此,要想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实力,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一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为我们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素质教育也关系到我们全世界家庭的幸福问题,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素质,才能让学生们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社会才是安定的社会、和谐的社会,这也正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国家所期盼的。而人们的素质怎么提高,素质教育怎么样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如期达到教育目的,归根结底是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师德教育是师范生教育的重中之重,师德是影响学生在未来是否拥有健康灵魂所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个教师身上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体现在他身上闪闪发光的师德。人们经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也把教师形容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育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教师的道德水平、思想观点、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以及教师的所作所为都会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成才。更进一步说,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我们国家新一代人的道德水平、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文化素养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更关系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只有教师的师德水平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能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才有可能达到。实施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让学生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而师范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等正迎合了我们的要求,师范生师德教育也是符合现代教育的正确发展趋势的。因此,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现状

我们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就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针对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各个省市、地方院校也都纷纷探索、尝试着各种方式方法、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虽然大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时至今日我们会发现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突出问题存在着。这些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比如青少年自杀现象还是越来越多;教师辱骂、殴打、虐待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把学生当作赚钱的一个因素;很多地方院校仍然把应试教育看的很重要;有些院校始终把升学作为教育的唯一目标等等这些问题不容忽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师范生师德教育没有能够很好的发挥作用,师范生的素质也有待提高。稍加总结,我们会发现师范生师德教育实施的现状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许多学校里虽然开设了一些师范生师德教育的相关课程

大多都停留在理论的说教上,并且课时量很少,最多只有一学期,学生感觉像是选修课可有可无的,重视程度不高,并且不是特别感兴趣,再者,理论未能上升到实践应用层面,导致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像这样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的要求而不能使其发挥实际作用的课程,并不能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水平,更何况在部分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类似的课程。

(二)许多地方都未能营造出良好的师德环境

师范生师德教育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全体人员的共同任务。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领导班子、各级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大都没有能够正确认识师德教育,没有抓好师德教育,也未能制定出完善的奖惩措施,更没有通过有力的手段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表彰、总结和推广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先进师德个人等等。再有就是对每位教师的考核不够全面,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三)教师的角色使用不全面

比如好多教师责任心、事业心不强,热情程度不高,仅仅追求学生的高分率、升学率或是自己的发展,而不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乏作为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要求即未能把“教书”与“育人”很好地统一起来,停留在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学生做人处事等方面的能力。虽然这也只是个别存在的现象,但如果不能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的话,今后教育的结果不堪设想。正如小平同志所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三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关键措施

第一,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分量。首先,课程设置结构要合理,除了有专门的师德课程,还应该在专业课、公共课的日常教学中,在教学知识中渗透师德教育的相关内容,让老师和学生们都根本上认识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学生的实习课程和课下作业部分可以设置一些相关的主题活动模块,通过以师德教育、师德养成教育目标为活动主题,开展相关的师德养成教育活动,比如每个班级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最终达到共同的效果。再次,经常邀请一些德才兼备的'教学名师来校讲学,让学校老师们和学生们通过学习楷模,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亲自参与体验,认真学习总结,在全校形成良好的师德教育风尚,内化和提升道德品质。第二,教师应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目前大多院校都主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最关键的学生的道德能力的培养。道德能力是人们认识道德现象、理解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问题时能够鉴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评判和道德选择,并付诸行动的能力。它是人的本质能力,是顺利完成道德行为所必需的心理特征,是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条件。师范生师德教育不能仅仅靠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也不能寄希望于学生们自己日积月累慢慢养成,关键是教师应该重视并且从各方面、各渠道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用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还可以在师德教育的过程形式、师德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变革。第三、构建完善的师范生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环境设施,增强师德教育环境氛围。依托学工部、教学部、公共艺术教育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让我们深刻认识伟大的师德、弘扬伟大的师德。设立教育名言宣传栏,公开宣传、表彰奖励相关师德优秀的教师和品德优秀的学生,让大家以他们为榜样,最终形成校风学风优良、制度有力、精神昂扬的大学育人环境条件。建设高雅的、积极向上的、具有师范特色的育人环境,陶冶情操,净化品德,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产生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师德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升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水平。

四总结

当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是教育中带有全局性和方向性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师范生的素质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质量,而对于师范生的教育,师德具有导向作用,决定其在未来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方向、态度和行为表现。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加强师范生师德教育无论在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曹瑞,麦清,郝琦。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 林建鸿。邓小平教育思想新探[J].柳州师专学报,

[3] 成都师范学院。构建全方位的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新模式。成都师范学院“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工程”,

[4] 蔡志良。论青少年道德能力的培养[J].教育评论,

[5] 夏雪芹。群众路线视野下高校工会促进师德建设的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

[6] 高淑君。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师范生的师德教育[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师德教育论文 篇四

《浅谈师德建设》

[摘要]加强师德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倡导全社会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从公平入手,建立公平、公正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机制。此外,教师高尚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应该重视教师人格的培养;同时加强教育系统的廉政管理,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关键词]师德;职业教育;教师职业道德

[作者简介]张华坤(1971―),男,贵州雷山人,本科,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口腔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口腔职业教育,口腔正畸、修复临床;郭倩(1976―),女,贵州黄平人,本科,贵州省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护理系主管护师,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护理临床。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社会进步、民族振兴需要发展教育,教育发展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师德建设。教师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塑造学生道德的基础,教师道德缺乏制约学生的成长。 [1]师德建设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师德建设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教育的发展不仅依靠教师,还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广义上来说,发展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人人皆可为师,人人皆应有师德。从狭义上来说,作为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以德育人、以德服人。师德是社会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的道德素质的要求,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行业中的体现。因此,社会道德的危机势必影响教师道德的发展,动摇师德建设。要加强师德建设,首先要从社会道德发展入手,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让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履行道德责任,成为一名具有高尚品德的教师。

二、师德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对教师的尊重

师德建设有时候会走向极端,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远远超出了教师职业对其提出的要求。一些“非道德”性质的思想、行为也被纳入衡量教师道德的范围之内。例如,要求教师要有舍生忘死、奋不顾身、任劳任怨、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但是社会只要求教师履行道德义务,却没有赋予教师相应的权利。教师的劳动成果得不到尊重,而他们提出的任何要求都会被视为“超出了他所应得到的”“违背了教师道德的准则”。然而,我们忽略了一点,教师作为一个社会人,理应享有其应得的权利,教师的辛苦付出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如果教师的劳动与其收入不相称,他们有权利为自己讨回公道。因此,我们不能苛求教师任劳任怨、默默耕耘而不求所获,这是对教师权利的剥夺和践踏,也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轻视和贬低。

教师付出劳动除了获得物质满足以外,还应该收获相应的精神回报。社会应该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形成尊师重道的社会风气,从精神上满足教师的要求。古人云:“国将兴,必将贵师而重傅。”

三、公平是师德建设的砝码,

“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教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学生信赖教师的基础。[2]而信赖是教师影响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如果教师对一个学生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可能影响到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乃至整个地区。而社会要求教师公平对待学生,也应该给教师以公平的待遇。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应该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地保证教师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否则,这将是对教师的师德建设的致命打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教育教学,同样也体现在教师管理中。[3]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制度,以免由此引发的道德危机直接动摇师德建设。同时,教育系统更应该加强公正、廉洁的作风建设。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家长以各种手段贿赂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对师德建设造成不良的影响,这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四、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奠基石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是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的,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可见教师的人格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教师高尚的人格就像火种一样,不仅可以照亮自己,还可以点燃别人。人格比语言更重要。[4]高尚的人格是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具有高尚人格的教师也必定具有高尚的道德。教师无意识展现出的人格魅力如沁人心脾的花香,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人的灵魂!教师不应该仅仅是在道德的约束下向学生灌输知识,更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受教育者,让他们树立起对未来的希望。

当欲望膨胀到极限,外在的道德约束即刻土崩瓦解。而人格可以从深层次控制欲望的产生及发展,人格是教师心中内化的道德意识。作为一名教师,应不断加强自我的道德修养,形成完整的人格,成为一名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教师。

五、提高教师待遇,完善教师准入制度

社会对教师提出高标准,理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否则教师职业将被社会大众所厌弃,只有少数志愿者主动加入,成为穷途末路的学生和社会人员的无奈选择。然而,仅仅提高教师待遇,这一职业又会成为不负责任的教师的享乐之所。因此,在提高教师待遇的同时应该规范教师职业的入职标准,完善其准入制度及考核制度,保证具有合格的教育教学水平和高尚道德的人才进入教师队伍。教师准入与考核除了考查申请者的综合素质外,还应该增加道德水平的调查和评估项目。只有那些道德高尚的而又具备教师才能的人才能达到精湛的教学技艺。[5]

参考文献:

[1]汤国明,刘东菊。师德素质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8(4).

[2]尹海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浅谈师德建设中教师的人格魅力[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10).

[3]简启华。论“师德”[J].职业圈,2007(13).

[4]龚乐进。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5]〔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兴,民族兴,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教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国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一、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是师德的思想基矗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事业。人们常把教师比喻为红烛、人梯、春蚕、铺路石,意在表达教育这一职业的无私和伟大。所以,教师从自己执教之日起,就该对教师这一职业有充分的认识,才能彻底清除拜金主义.仕爵主义观念,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奉献给自己所人事的教育事业。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二、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你不爱他,他会爱你吗?我们教师职业的价值,正是体现在一个个学生心灵的升华上,教师的教育像涓涓的流水,滋润着一个个个体的心田,从而产生了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完善人的人格:形成人的一定性格,培养人的良好品德。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品质。这才是真正地教学生,爱学生,而不是简单地教会他们认字、计算仅此而已。教师还要平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让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

目前,一些教师常犯“三多三少”的毛病:对学生现状看得多,学生发展看的少;知识要求多,能力训练少;分数看得多,实际才干看得少。这种育人的观念与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距离甚远。“育人”不能一般地理解为培养学生,而是应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中认识。教师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和德才要求,指导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千万不能“重术轻人”。任何一名教师都不可能把学生步入社会后几十年中所需要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但如果学生具备了自学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探求新知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创造的激情与精神,同时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终生受益不荆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不是统治学生学、代替学生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课堂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用武之地,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智力以及思想情操受到良好熏陶的场所。教师应是教练员,不是运动员,要让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学习、去实践。

四、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和学风,教师的形象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培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搞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一个好老师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宝,也许就是总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 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情况。

教师要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成为一个有公民意识的人,一个具有良好品行的人,一个真善美的人。高尚的师德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这就要求教师自重、自盛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五、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教师更不能满足于先学于学生,而且要坚持继续学习,坚持终身受教育,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

人民教育德为先,在工作中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关爱学生、教书育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指导学生“学会做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劳动中创造价值,在与人合作中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导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会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工作中要为人师表、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通过不懈努力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师德师风论文900字 篇六

站在三尺讲台,日复一日地讲授知识,似乎十分平淡,也十分平凡,然而,崇高的风范正是在这平凡的本质工作中体现出来,平凡之中见崇高才能将“师德”这二字写得更大、更高、更壮丽!

你是教师,我也是教师,我们大家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光荣的人民教师!“学高为师,德为范”是人民对我们的期盼;“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先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相信在教育战线磨炼了十年、二十年的你和我都会有着同样的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爱教书育人的光辉职业,永远爱恋三尺讲台!

十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有着许多真实的感受,相信同样为师的你,也会和我一样;校园有学生你不寂寞,校园里有孩子天真的笑声你也快乐,校园里孩子银铃般的歌声,你仿佛回到了童年,整天领着一群小鸟,叽叽喳喳你不烦恼。当然,也有工作感觉累,感觉烦心的时候,可只要已走上讲台,面对一张张天真、活泼、可爱的笑脸,你就有了精神,有了力量,有了希望,你也会变得年轻而快乐起来!

教育教学生涯中,这种喜悦,这种欣慰时时伴随着我们。至今,我们的影集里挤满了学生欢乐的笑容,我们的书桌里堆满了学生的书信,我们的回味中演绎着师生欢乐的笑声。做为教师,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道理。

记得班里曾被学生们称调皮大王,厌学的一位男生在上完大学留京工作后给我写了这样的几句话:“尊敬的老师,无父无母的我,从您的身上获得了涓涓的师爱,我成才了。老师,我会一辈子感激您的!”

一位没考上高中,到广州打工并成了白领的女生给我打了这样一个电话,“老师,是您交给了我自尊、自爱、自强的做人品质,如果有来生,我还想给你当一回学生。”

扪心自问,我做了多大的事呢?只不过付出了一份真心,付出了一种关怀,付出了一种鼓励。“一辈子的感激!”这种奖赏实在太高,太伟大了!公园里,迎面飞来一句:“老师,好想你啊!”这又是一种奖赏,公路上,嘎然而止的汽车里传出急切的呼唤—老师。这还是一种奖赏。毫无疑问,这所有的奖赏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浓浓的师生情。

真的,我好自豪,也好喜悦,这种自豪,喜悦让我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信念,做一个学生喜爱,家长欢迎,领导满意,社会放心的好老师,做一个专业型、智慧型、研究型的优秀教师!这信念将伴随着新世纪的春风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根。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七

重视师德的教育和培养,强调将师德的教育和培养落实在每一项工作之中、每一个岗位之上、每一个个体身上,并不断探索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师德建设新内容、新方式、新手段。

一、让师德“落地”

道德重要的不在于认识和判断,而在于实践。因此,我们强调,让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理想走向现实,从文本走向实践,让师德可见、可做、可学、可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师德在教师层面做细了,在幼儿园管理中就能实现“道法自然”。为此,我们将师德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要求,将师德规范分解为对待工作之道、与家长相处之道、与幼儿相处之道、与同伴相处之道、与社会相处之道的细则,通过具体规范和实例,让师德融入教师的工作细节,浸润于教师的保教行为之中。

1.让师德可见。师德不是抽象的,不是处于高端的理想状态,而是可以看见的。我们以爱和责任为师德核心,将爱和责任可视化。如对孩子的爱体现在一日生活中对于孩子生活护理的细致到位。具体表现为帮助或引导孩子的“十二无”:孩子脸上无鼻涕痕迹、嘴角无吃饭(点心)的痕迹、无不梳的头发、无露出的肚脐、无穿脏衣、无穿反衣、无内衣袖不拉、无扣错钮扣、无穿尿湿裤、无穿反裤、无穿反鞋、无鞋带散开。每天由总值班人员和保健教师例行检查,帮助教师养成细致照顾孩子生活和积极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意识及习惯。

2.让师德可做。师德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要实实在在做出来的。我们提出: “简单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容易的事天天做好就是不容易。”据此,我们要求教师把知道的事、明白的事、简单的事做好。在我们看来,师德的每项内容都有对应的行为和事件。如,关于保护幼儿的安全,我们明确规定发生危险时每个人的职责、具体要做的事情以及具体的站位。通过一次次的消防和防暴演习,每个人都明确了自己的职责,明白了职责不是仅仅写在纸上的。同时通过业务学习、书面考试、实践考核,教师牢记了自己的职责,形成了自觉反应,从而将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3.让师德可学。我们努力让教师感受到,师德标兵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师德榜样就在身边,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他人学习的师德榜样。我们不求做高、大、全的完人,只求做有闪光点的凡人。我园每学期都表彰师德标兵,经常举行“我身边的师德模范”演讲活动,每学期都举行一次向他人学习的活动。我们还经常引导教职员工在同事身上找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然后归类分析这些优秀品质和良好行为,安排不同的专场学习活动。如:我园有一位老教师照顾孩子午睡的工作做得特别细致,哪些孩子容易出汗,睡觉前要脱几件衣服;哪些孩子容易着凉,要将其被角掖实;哪些孩子喜欢蹬被子,要帮助其盖严被子等,心里都清清楚楚,所以她班里的孩子出勤率高,家长满意度极高。我们就组织大家一起观摩那位老师是如何在孩子午睡时进行生活护理的,并请她给大家做专题讲座。在我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师德标兵,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向他人学习和被他人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4.让师德可评。师德不是只在评选先进和申报职称时才进行评价的。我们注重建立常态化的评价机制,人人掌握标准、人人参与评价,人人被评价、事事可评价、时时可评价。幼儿园每个岗位的工作标准不仅本岗位的教师清楚,其他教师也都很清楚。每个人可以自我评价,也可以评价他人。我们每天由总值班人员巡视幼儿园各岗位、各环节工作情况,然后和教职员工一起评价;我们每学期都通过询问幼儿、家长问卷、电话访谈、小型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家长对于班级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医生、园长等的看法和评价。我们主动请幼儿、家长、教师代表及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等多方参与,对我们的工作进行多主体的评价。我们力求让执行者和检查者清楚每项工作的规范,努力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如:为照顾好食物过敏幼儿,我们要求厨房工作人员、本班教师和保育员、保健医生、总值班人员等都熟悉这些幼儿,不仅要记住名字,还要记住是哪一个班级的幼儿,他们分别对那一种食物过敏。园里通过面查和书面检查了解此项工作的到位情况;同时,通过记录和问卷、询问等方式了解是否完全满足了每一个食物过敏孩子的个别化需要,并将此结果告知家长,让家长也成为师德的评价者。

二、让师德“生根”

师德建设不能仅满足于教职员工的“知其然”,还要努力让教职员工“知其所以然”。我们很重视师德学习的累积效应,既注重借鉴各国的师德规范,也注重学习历史上的师德典范,更注重学习当代的先进模范人物,并强调达到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从纵横、远近、他人和自己等多个角度帮助教职员工理解和认同师德建设的意义、内容。通过全方位学习,教职员工有关师德建设的视野、心态和参与的主动性等都发生了变化,他们对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有了较深刻的理解。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教师从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师德规范产生了认同感,从而使师德规范的执行变成了一种内心的自主选择。

1.学习相应的法律、法规。我们首先强调教师是一个公民,是一个从事教师职业的公职人员,所以,我们将教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义务教育融入“公民教育”与“公民责任”教育之中。为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让教师认识到师德建设是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要求,是对公民的基本义务要求,然后在充分考虑教师职业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对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我们努力引导教师从公民的角度自觉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理解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协调人际利害关系的基本的社会规范,理解法律是依赖公共权力的强制保证,而道德则是自觉行为。

2.聆听专家讲座和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介绍。我们经常邀请专家、模范人物来园指导,让教师与专家及模范人物零距离互动,让教师感受和领悟师德榜样的精神,从而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各个行业的模范人物一定是本行业中的道德楷模。我们不但邀请幼儿园特级教师,还邀请中学、小学特级教师及其他行业的劳模和著名的科学家来园讲座,我们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央视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的专题节目,让教师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遇到困难和坎坷时的表现,怎么处理集体和个人、事业和家庭、学习和发展的关系等。这些活动使教师获得了新鲜的、生动的、可学习的师德建设经验,教师感受到模范人物是可信、可敬的,从而产生向模范人物学习的动机和信心。

3. 研读有关师德建设的名著。多年来,我们一直要求教师每个暑假读一本名家著作,每个寒假读一篇教育名家的文章,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阅读。每学期开学初我们组织大家交流学习心得。在学习和交流过程中,教师发现,所有名家都认为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同时认识到人类社会在充分肯定教师崇高地位的同时,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行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种学习提高了教师对当代世界和中国建设师德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的认识,也深化了他们对师德内涵的认识。

三、让师德“枝繁叶茂”

在师德建设上,我们强调以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为基本追求,让教师成为职业道德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使师德建设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追求,鼓励教师在自主的道德践行过程中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实现自身精神人格的提升。

1.关照教师的体验。我园的每一项师德规范都建立在教师充分观察、体验的基础之上。比如:带操服装的规范--不穿裙装、短衣和低腰裤等,就是教师在观摩带操活动后形成的。教师们发现,如果带操时教师穿裙装、短衣、低腰裤等是很不方便也很不雅观的,于是他们一致认为,在幼儿园园纪园规中要增加带操服装的规范要求。

2.关照教师的困惑。我们的共识是,规范不是用来“整”教师的,而是用来提升工作质量的。所以,每当教师在工作中产生困惑,如,与幼儿家长、同事或相关人员发生矛盾时,我们不是去指责,而是与教师共同面对,共同分析原因,共同找出改进的方法。我们认为,很多时候教师的困惑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如,教师不知道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于是,我们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制定了做好家长工作的细则,逐一规范教师如何家访、如何与家长交流等日常家园共育工作,这对教师有效开展家长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指导作用。

3.关照教师的自尊。教师都具有积极向上的动机需要,管理者要注意保护和不断激发这种动机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关照教师的自尊。比如:每学期作家长问卷调查,目的不是要给教师的工作分出高下,而是帮助教师了解家长的真实想法以及对于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师主动地去反思和调整工作。因此,我们采取让教师自己阅读家长问卷,然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对于工作中存在较大问题的教师,我们也是与教师单独交流,共同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这样既发挥了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作用,又保护了教师的尊严并激发出教师不断向上的积极性。

4.关照不同层次教师的要求。我们注重满足不同层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需求,体现出师德规范的结构性特点以及不同的作用。对新教师强调规范性--让师德规范发挥约束作用,对中年教师强调示范性--让师德规范发挥指导作用,对老教师强调榜样性--让师德规范发挥激励作用。

在师德建设中注重将师德教育渗透在幼儿园管理及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之中,注重职业道德习惯的养成,强调在实践中将师德规范转化为师德行为。我们不断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润式的、持续性的、良性互动式的师德建设境界,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职业道德建设中来。

师德师风论文1400字 篇八

20__年————我人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就是这年,我从一个象牙塔来到了另一个象牙塔。完成了由座位到讲台,由听课到讲课,由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

崇拜的目光曾经追逐朗朗的课堂,多彩的青春曾经激荡教师的梦想,如今当我穿过它的光环,如此真实的走进她的内核,才真正明白“老师”一句称呼背后的责任和内涵,才真正明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体现的是最为无私的奉献。做一件事,不难,做好一件事,却很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做一个好老师,做好一个老师,一直是我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最深的体会是————累并幸福着。

是的,做好一个老师,会累;因为老师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责任。

教书是教师的天职。合理的知识结构,渊博的知识,是教师完成工作的基础,是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我深知“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个教师不仅要对本学科知识精益求精,还要善于接受和及时消化新知识、新概念,只有在那个知识的“水桶”里不断地注入活水,才能使它不致枯竭。为了能多给学生“一滴水”,我在认真钻研教材,备好上好每一节课的同时,还积极参加专业培训,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使自己能跟上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

是的,做好一个老师,会累;因为在行为和道德上,我们都要把自己塑造为榜样。

有句话说得很好:“一两的身教,大于一吨的说教”。法国作家卢梭曾经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为了这一两的身教,为了这榜样的塑造,为了使自己心里总有阳光可以撒播。我们就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崇高的思想品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文明的言谈举止,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做好一个老师,会累;因为要有永远的爱心和耐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的每次过失,用期待的心态去等待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学生的每一份成功。站在学生的视角去上每一节课,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和他们沟通,调整频率,和他们共振。正是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学生们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

是的,做好一个老师,会累;但同时,也会很幸福。

当节假日,收到难以计数的祝福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

当我在第一次上课结束时收到短信“老师,不要紧张,您讲得非常棒。”的时候,是幸福的!

当我听到“老师,我在北邮读书了,这是我的新号码,以后要常联系哦。”的时候,是幸福的!

当我听到:“老师,我在深圳海关工作了,军训了两个月,今天第一天上班,跟您汇报一下。”的时候,是幸福的!

当我听到:“老师,我在广州工作了,这边咱们几个班有四个人都在呢,我们都商量好了,您什么时候来,我们集体请您吃饭。”的时候,是幸福的!

当我听到:“老师我在中科院软件所了,这边牛人好多,今天去北大清华看了看,真的好漂亮,我先踩踩点,回头您来了,我带您去玩”的时候,是幸福的!

当我听到:“老师,我在中国银行工作了,回头我给您办张VIP卡吧,这样您就不用排队了”的时候,是幸福的!

是的,做一个好老师,做好一个老师,会累,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因为一直有幸福相伴!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篇九

一、高职院校教师廉洁从教的概况分析

从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反应情况来看,每到期末考试或者其他大型的考试,一些教师就会变相的收取学生的“过关费”,并且有的“过关费”数额较大,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教学教育的公平性,还触犯了法律。第三,在学术成果的评审和鉴定环节,存在情况。一些教师,为了评的更高层次的职称,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而限于自身的研究局限,为了能够顺利取得相关职称,就开始对学校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的相关领导进行。

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廉洁从教的措施分析

1.健全职业监督机制。

从高职院校的教师管理模式来看,设计合理,执行有效的监督,是预防教师队伍,促进其廉洁从教的重要举措。任何没有严格监督的管理制度,都存在很大的管理漏洞。教师的廉洁从教,除了从纪律上严格约束之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监督机制。在高职院校内部,可以以学校党支部为领导机构,有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测评,发现问题的要及时上报上级管理部门,制定有效的惩戒机制,对于那些触犯教师行为守则的教师,要从严处罚,杜绝教师贪腐行为的发生。

2.加强自律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师,从整体素质上来讲,无论是其学术水平还是个人道德水平,同本科院校的教师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加大对教师的行为约束力度,做好教师的自律教育。从教师廉洁从教的初衷看,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时刻保持一颗职业奉献的热心,高职院校的教师,在经济收入上,可能相比社会中的其他行业,显得有些淡薄,而如何才能抗拒外界的诱惑,甘于为教育事业奉献,是值得教育界思考的重要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在复杂的世界中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辨别能力,不要被来自各方面的不良风气蒙住了双眼,不是属于自己通过合法劳动所得的报酬,就坚决不能接受。其次,要敢于抵制不良的风气,凡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违背廉洁从教的行为要坚决抵制,不能麻木不仁,明哲保身,自己的思想上树立了正确的观念,各种不良诱惑就随之远离,只有严格自律,才能养成公正的品德意志,这一点是保持廉洁自律,坚守高尚情操的重要保证。教师要保持廉正需要做出许多艰辛的意志努力,除了抵制各种不良的诱惑,还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遇到别人的不理解,教师就要有果敢、坚毅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力量,要做到“慎独”,只有道德意志顽强,在任何情况下才不会改变自己正确的认识和信仰。总之,教师只要具备了辨析是非的能力,有顽强的抵制能力,并能够养成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就一定能保持自己廉洁从教的道德行为。

3.完善学术评价体系。

学术对社会风气的毒化并不亚于其他领域的,。学术的发生,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与高校缺少健全的学术评价体系和舆论监督也密切相关。要通过各种方式防止学术浮躁,杜绝学术违规行为,并力求学术创新,提高学术水平。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道德规范。进一步完善专著论文出版、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鉴定和评奖、职称评定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制定防范和打击专著论文中的抄袭、科研成果的造假、科研成果鉴定评奖的不公正等现象的惩处条例。另一方面,高校要努力营造潜心钻研、严谨治学的学术氛围。通过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思想交流、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营造氛围,制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把廉洁内容渗透到业务学习和日常工作中,形成普遍的育德氛围。

三、结语

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文明高尚的行业,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面旗帜,而教师队伍对于学生来说,起着不可替代的引导作用。当前,虽然教师的一些不光彩事件,给广大教育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只要我们找到问题的根源,制定出相关的制度措施,教师的廉洁从教是可以实现的。

师德师风论文3400字 篇十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代教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良好的职业道德师德的好坏从大的方面来说影响整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小的方面来说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身弓行实践”、“严谨治学、勤于进取”、“认真授业”、“热爱学生、积极育人”、“勇于科研、平等竞争”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良好职业道德。

科学的教育观念在升学重压下,传统教育观念即传统的教师观、陈旧的教学观、“惟师是从”的专制性的师生观等仍束缚着大批教师。许多教师在听到学生不同意见时,常用自己的想法束缚学生,或给予伤害自尊心的批评,造成学生不敢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意见,创造性思维更无从产生,最终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

在这种旧教育观念的桎梏下,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灵魂萎缩,惟师是从、惟书本是从已经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不能不令人痛心和担忧。这些不具有独立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接班人又怎能适应科技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又怎能担负起21世纪富国强民之重任?因此,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特别重要,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创新的能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四大发明史、也有屈辱的半殖民地史、更有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师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l世纪尤其如此。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缺乏创新素质,又怎么能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管理队伍,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必须是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指教师的创新,应该是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为此,教师必须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知,强化创新精神。要破“以教为主”、“教与学统一”的观念,立“教为不教”的观念;破“一张考卷论高低”的观念,立全面考察创新能力的观念;破“自我封闭”的小国寡民教育观,立开放办学的国际化大教育观。

良好的个性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既有先天的不同素质基础,又有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就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他们良好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教师的个性。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只有个性方能影响个性的发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教育专家之所以如此论述,就是因为教师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影响着施教的成果。教师个性的影响具有导向、凝聚、使学生亲师等多种功能,教师的良好个性品质一旦得到学生的认同,就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师如同一种粘合剂,能将每个学生紧紧地凝聚在他的周围;富有魅力的教师能以独特的教育风格,使学生迷恋而爱听他的教诲。由此可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热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使其得以全面发展,是教师成功的关键。

健康的心理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令人乐而忘忧,如沐春风。

但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心理问题又是客观存在的。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和谐音,有的甚至造成相当恶劣的后果,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有关,造成教师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的超负荷工作,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使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加上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相对较低的工资待遇极易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造成的。常人眼中的教师,应当是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这种期望使许多教师觉得不应当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脆弱,以免破坏自己的形象。这种心理定势使得教师不能和学生坦诚、直率地相处,不利于调节、疏导自己的情绪,因而严重威胁着教师的心理健康。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持久的耐心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望感和挫折感。如果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容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耐心允许教师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观念和错误理解。错误毕竟能够激起教育和理解的欲望;耐心帮助教师武装起来,使他们避免把错误当作没有用处的或者没有价值的讨论而抛弃掉;错误为教师提供机会去拓展他们的课程范围,试验各种新方法,提供另外的解释。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在教育过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教师耐心和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困惑,使学生愉快地产生这种信任。如果教师把错误作为愚蠢的表现,如果他们忘记了错误使学生感到灰心丧气,更为经常感到羞辱,那么他们就会在与学生之间竖起不可逾越的障碍。如果一个教师对学生的努力表示藐视,或者因为不正确的理解而嘲笑他们,那么学生会努力回答一个问题,解决一个疑难,写一篇文章吗?没有学生信任的教师就像没有观众的演员——有表演,但没有回应。在所有的教育要素中,耐心首先引起和赢得了学生令人渴望的回应:更努力地学习。

有耐心的教师要克制自己,不要把容易理解的内容大讲特讲,要保持稳定的步伐,不但与学生理解和掌握他们正在学习的东西的能力相协调,而且与一个班的惯常相协调。这样的教师,在朝着培养学生对一门课程的理解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已经讲过的内容,就会暂时停下来,或者回过头来再讲一遍,但是如果一个学生有特殊困难,这些教师就会尽量去寻找时间,在课外时间一对一地进行辅导,而不会由于设法满足那些学生的要求而耽误全班学生。

总的来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耐心的锻炼,有时候我们必须忍受的正是我们的学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不断前进,而且我们也想推动他们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必须锻炼好自己的耐心。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第十一篇

【摘 要】师德教育更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如何抓好师德建设工作是每所学校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如何更好地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更是每个一线教师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文化修养、身心修养,成为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楷模。幼儿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保证每个幼儿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师德;教育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这些论述都体现了对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

教师的行为规范是教师个人道德情操的反映,是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幼教改革的新要求以及新型教师的自身要求都对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幼儿教师不仅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幼儿,勤于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还要不断更新理念、增强能力且具有高度责任感。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文化修养、身心修养,成为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作风正派、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楷模。幼儿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保证每个幼儿受到公平教育的权利,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幼儿教师航母的幼儿专科学校,必须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和业务素质强的教师队伍。而师德教育更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如何抓好师德建设工作是每所学校致力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 如何更好地对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师德教育, 更是每个一线教师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 多年的历史、政治教学实践,让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体会。

一、师德教育目标要与时俱进

师德建设涉及到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除了要让教职工知道师德总要求外,还要注意分阶段分步骤强化具体要求。因此,要抓好师德建设工作还要有长远的目光和足够的耐心,要善于根据不同时期,时代提出的新的要求,制订不同的师德工作目标、任务。而作为一线教师,更要认真贯彻执行学校制定的师德工作目标。

二、结合教学实践,把师德建设内容具体化

师德建设的核心就是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虽然有关的教育政策、法规对各行业职业道德内容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如何在工作中体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执行制度的问题、同事之间的团结协助问题、工作态度与责任心问题、勤俭办园问题等。因此,我们必须把师德建设内容具体化。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师德教育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

三、教育学生对我国幼儿教师师德现状有清醒的认识

近年来,我们身边有许多老师多年来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广大幼儿、家长、老师们的信赖与尊重。但是在看到主流的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对目前在我国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中不尽人意的状况和现象给予高度的重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的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落后,学习意识、法制观念淡漠,有的一味崇尚师道尊严,强调遵守纪律和集体统一,缺失人文性。二是有的教师缺乏爱心,敬业育人意识淡薄。个别教师把从事教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工作敷衍了事。挖苦、训斥孩子,体罚孩子的行为仍时有发生。三是部分教师在工作作风和言谈举止,表率作用欠缺,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育学生对这一现状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应该正确看待,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四、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人,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

所谓用正确的观点看待人,就是指我们要用全面、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人,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坚决杜绝“带有色眼镜看人”、“从门缝里看人”等错误的待人观念。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受人尊敬、获得友谊和被人关怀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产生积极、愉快、欢乐的情绪,反之,人们就会产生消极、不愉快的情绪。而我们师德建设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有感情的小知识分子,在进行师德教育时要讲究尊重、信任、关心,用正确的眼光看人,这样才可以增进情感上的沟通,从“动之以情”入手,运用“晓之以理”的方法,可赢得“导之以行”的效果。相反,如果采取冷漠相待、训斥甚至讽刺挖苦的错误态度,即使道理讲得再对,其结果往往使对方产生逆反心理,不是阳奉阴违就是抵触“顶牛”,工作难以奏效。我们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更要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每一个孩子。不然,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我们的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热爱幼儿、关心幼儿呢?

五、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我们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名言充分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我们是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到,决不能做“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否则,道理讲得再透,学生可能也只是“这只耳朵进,那只耳朵出”。事实证明,师德建设成效如何,我们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必须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用良好的师德风尚带动学生,引领师德水平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品质培养,都应该从可塑性极强的幼儿开始。加强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取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她是为孩子成功的一生奠定坚实基础的摇篮。所有这些活动的完成,都需要有着完整人格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幼儿教师。

总之,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幼儿园教育工作状况和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幼儿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以最大的努力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和谐发展。

师德师风论文2700字 第十二篇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这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要向人传道,自己的师德就要高尚,这也是老师受人尊敬的原因。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然而,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老鼠屎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师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作为教师更要无私地向学生奉献自己的爱。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也会爱你。你爱教育事业,教育事业也会爱你,你才能获得事业上的乐趣。

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师的心应当充满对每一个他要打交道的具体的孩子的爱,尽管这个孩子的品质败坏,尽管他可能会给教师带来许多不愉快的事。这足以证明师爱是博大的爱,是理智的爱,是升华了的母爱。它蕴含着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一种博大而深沉的爱,包含着沉甸甸的'责任感、使命感。

师爱是无声的,其表现却是铿锵有力的!

一、爱学生

(一)尊重、关爱学生。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师生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言。作为老师,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我们也要对学生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

关心、尊重每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或天性。所谓关心学生,即教师要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为学生服务;不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不只是关心他们的学业进步,还要关心他们的品德成长。教师的心应当和学生的心紧紧相连,学生的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学生的欢乐就是自己的欢乐,学生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所谓尊重学生,就是在关心学生的同时,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的力量。然而对学生的尊重必须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决不能停留在用慈祥、关注的态度庇护他们,而要将之融进严格的要求中,从而使学生成为自尊、自强的人。

(二)鼓励学生自我超越。

教师爱学生,还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只有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不断地超越自我。我在当班主任时,班内一位学生非常好动,自由散漫,但在同学中有一定的威信。我既指出了他的不足,同时又非常信任他,相信他有一定的能力,能做好班级工作,我叫他担任了体育委员。果然他不负众望,把班级的体育工作搞得非常出色,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同时也改变了他以往散漫的习惯。所以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其在实践中自律,纠正自己的错误,相信他们,不断地鼓励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挖掘他们身上巨大的潜能,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也许从此他们的人生道路将会发生不同的改变。

教育不是万能的。当我们在教育中遇到挫折、失败时,必须以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去影响学生,细心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适度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二、爱事业

(一)奉献、探索精神。

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

教师要视课堂教学为生命的活动,把上好每一节课看作是生命意义的体现,每一节课都如同欢度节日一样地喜悦和激动,体味生命力的满足,感悟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不仅是一种献身,更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而这种发展和实现必须是在自由自觉的活动中把人的世界还给学生,即在对象成了他本身中产生的。

每一位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都应成为事业的创造者,要有脚踏实地、进取开拓的工作态度,具有对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善于从中发现问题,发现新现象的意义,对日常教育工作保持一份敏感和探索的习惯,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的认识,在富有时代精神和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反思、探索和创造中付出自己的心血,使之凝聚成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会使自己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出个性的独特风格。此时,教育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

(二)敬业精神。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千方百计将事情办好。中华民族历来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传统。结合教育的现实要求,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一项十分有意义的事。教育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须依靠全体教师敬业爱岗。社会的进步说到底,是靠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而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每一项科学发现,每一次技术进步,都需要人们付出巨大的代价,都闪耀着敬业精神的光辉。世界上所有的财富,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出来的。离开持之以恒的劳动,没有敬业精神的灌注,财富从何而来不论是一个时代还是一个民族,敬业的人越多,敬业精神越强,这个时代进步就越快,这个民族发展就越迅速。当然,社会进步还包含着精神文明的发展。教育事业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一部分,其发展,需要从事这一事业的人们具有很强甚至更强的敬业精神。

敬业是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价值在于奋斗、进步与奉献。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条。有人说,伟大的科学发现和重要的岗位,容易调动敬业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业也敬不起来。道理并非如此。教师们发扬敬业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可感召成千上万人投身到教育事业建设中,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长期能爱岗敬业,创造让党和人民满意的业绩,需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要想完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应该努力做到爱岗敬业。现代化事业的大厦由一砖一瓦累积而成。在大厦建筑过程中,如果某些环节丧失敬业精神,出现黑心工程,整个大厦的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教育业中倡导敬业精神是关系全局的大事。

师爱无声,无声师爱。让我们共同用爱来谱写辉煌的爱的乐章!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第十三篇

[内容提要]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存在着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道德自主建构之间的矛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乐教思想和美育实践,为中国古代美育、德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将德的内容与形式纳入到其它课程中,以多渠道进行道德教育,是解决在德育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出路之一。

[关键词]道德教育多元化

一、注重道德教育的情感性

列宁早就说过:没有人的情感,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要克服学生道德学习的倦怠心理,必须注意营造情感课堂,实现学生道德教育情感化。

教育实践表明,师生这间具有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人的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育力量的源泉。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会激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亲切感,从而乐于接受老师所讲的道理。这就需要老师在道德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情激情,以趣激情,以美激情。老师的情感一旦激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热情,就能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情感能量和智慧能量,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道德学习之中。这就要求道德学习的课堂管理应全面体现情感的交融,关注学生种种心理活动,注意给学生更广泛的心理支持,进行建构一个自由平等的、安全和谐的、宽容解放的、服务支持的道德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向师性,实现师生间的各谐共振。

在日常的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作为第一天职。老师要以爱的情感、爱和行为、爱的艺术,最大限度地在学生心田里播撒充足的阳光,给学生的精神以足够的自由,以引导学生的德性健康地发展。另外,老师还要敏感于学生的行为,敏感于学生的行为变化。真切地把握学生在生活中的恐慌、压力,并针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指导、帮助,这些都有助于克服学生道德学习中的倦怠心理。

二、注重道德教育自主性

传统道德教育只见规则不问对象,应当说是“没有学生的德育”。由于不关注学生,使得学生在道德学习倦怠的心理。因此倡导自主化,培养学生主体、主导、积极能动的性质。道德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真正关注了道德学习主体的情感、意志,需要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对需要的肯定和关心,那么就为解决传统道德教育未能解决的道德学习主体发动机制度问题提供了正确的选择。传统的道德教育过程执着于强制性灌输,无视道德学习主体的需要。教育过程实际上已脱变为阻抑学生剥夺学生的过程,这就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批判意欲和创构激情,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陷入自我阻抑、自我剥夺的状态。

道德学习活动过程中一旦确立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就会逐步地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把自己当“人”看待,这样就易于使个体完成从“义务感”到“崇高感”的转变,即到达道德自由阶段。这说主体已经认识到了道德需要求不仅是自觉自愿的,而且成为他心灵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的心灵需要已经不是出于某种外在功利的考虑,也不是纯粹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结果,而是成了一种行为习惯。

三、注重道德教育的创新性

陈旧的内容,陈旧的方法,刻板的模式等是使学生厌烦道德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道德学习活动中,我们应该注重创新性,以克服学生道德学习倦怠的心理。历史发展的逻辑与人类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审时度势,敢于改革陈旧过时的“游戏规则”,推陈出新,不断制定出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新道德规范,制定出道德教育新的方式方法,道德教育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正是道德及其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因此,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时代气息,跟踪反映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生活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生活实践,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注意用新的合适于学生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

在整个道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都要围绕创新加以调整。要注意建立“红色网站”,开发道德教育软件,力求把严肃道德教育内容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要注意精心设计教育内容,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以前的“灌输式”教育改为“渗透式”的教育,使之成为育德性、知识性、交互性、生动性于一体的电子教材,使道德教育的创新化,十分有利于克服学生道德学习过程中的倦怠的心理。

四、注重班级道德教育多元化

信息多元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信息来源、传播与内容都日益多样化,互联网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与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互联网是开放的,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网上有害信息严重腐蚀学生心灵,对学生失去了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如一些学生失去思想政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片面强调物质利益的获得,忽视了人文素质的修养。同时,在学生中,由“泡网吧”引起的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班主任应客观辩证,以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以最大灵活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改革和创新班级德育。以学生的需求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管好各个环节,积极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质发展要求的现代道德模式,从而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道德的倦怠心理。

利用博客的优点,加强纵向联系,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由于缺乏理论深度和前瞻性,目前中国社会的转型使社会的价值观日益走向多元化。这就要求教育不能传递特定的道德取向,引导未来公民的理性品质,又培育公共领域中各种价值的交流和尊重的传统。多元时代道德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理解、尊重与共处。道德教育实现从传播价值体系养成道德主体的转变,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交往,表现出不平等性,教学过程中成一场表演,缺乏平等心灵对话,博客交往不同于课堂中的伪饰性和被动的交往,交往真实、生动。教师和学生在博客中都是平等的主体,学生们可以将平时不好意思说,不愿说或不敢说的话写出来。教师也可以把不好当面说的鼓励话和赞美的话写入博客。这样,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平等的、真诚的交流。从而克服了教学中的困惑及学生的倦怠心理。

五、注重音乐教育的道德功能

音乐的德育功能,主要是指音乐在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培养方面所起的有益的作用。席勒曾说过:“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美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通过音乐教育渗透德育,可以将人的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并作用于人的道德行动,从而最终达到一定的德育目的,使音乐审美对现实会产生一定作用。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作用于同一般的理论说教,也不是通过说理的、强制的方式,而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乃至灵魂的陶醉,从而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形象在艺术表演、体验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从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引起震颤,在接受艺术熏陶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及情感疏导,也是克服学生倦怠心理。

音乐教育含有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但要达到爱国主义教育卓有成效,单纯地进行理论上,认识上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理论上的认识真正变为爱国主义的行动。歌咏比赛和业余合唱、合奏等活动,都是以集体形式参与的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从而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学生倦怠心理。

六、注重道德教育整体性

道德教育本身就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是一个内容丰富、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能否全面优化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同向、同步、同质的教育合力,是我们克服学生道德学习的倦怠心理的重要保障。

在我国,家庭、学校和社会有着共同的利益和愿望,而当念社会又是一个大开放、大联合的社会,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既是有益的,也是可行的。然而,要建立这样一个融“三方”于一体的教育体系,就要协调好这个大体系的行动。就学校的道德学习而言,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生个体的中介作用,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中,学生不仅是受动教育客体,也是一个能动的主体;学生不仅是沟通三方之间联络的纽带,也是三方的调节者、改造者。所以在道德学习的活动中,我们在认识上要着眼于优化全社会德育资源配置,以学生为中介,注意拓宽与家庭的沟通渠道,用家、校教育的合力来克服教学中的困境及学生的倦怠心理。

总之,通过多种形势和多种渠道进行道德教育,既能解决教师在道德教学中的困境,也能克服学生道德学习中的倦怠心理。

师德师风教育论文 第十四篇

摘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社会转型时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评价失范、价值取向紊乱、多重价值判断并存等问题教师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做到“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树立与现代化价值目标相一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这是当前师德建设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师德建设:问题:对策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指出: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匡正当前从政道德、社会道德,社会风气的重要指导原则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荣辱观是由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的,是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其荣辱观念是有区别的荣辱观影响社会风气,体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我国历代的思想家们重视荣辱观念如“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等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关于荣辱观的8个方面。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是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对社会的经济基础起反作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洽国的有机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着眼当代中国发展的全局。面向中华民族的未来。紧密联系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间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加强教师道德建设同样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有忠诚于人民教育的事业心和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道德责任感,然而,对照“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在师德建设方面却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失范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即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教师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因产生景仰而作出的肯定,对卑鄙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因产生耻辱而作出的否定这种评价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教师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是一目了然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是不需要加以思索即可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教师能根据内心的伦理觉悟毫不费力地作出为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但是,在社会经济转型决定道德转型的过渡期,教师受到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感到似乎无论哪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道理,而任何一种标准的背后。又都可以找到反向标准,它同样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这种情境。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变得模棱两可,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比如,有的教师到社会兼任第二职业,持反对意见的人说,这是不务正业,不安心本职工作;而当事人则认为,教师不可能游离于市场经济潮流之外,它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好地服务学生;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自己的智力劳动增加经济收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究竟孰是孰非。

2教师职业道德价值取向紊乱

在双重或多元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中,任何一种现象一种活动,一种行为,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完全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任何一种选择的背后。似乎都可以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持,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与赞扬,而同时又会成为对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与批评这种道德选择的矛盾冲突。今天已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无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以实际教益是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基础但是。在经济体制转型对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条件下,我们给学生的“实际教益”是加强`科技教育”还是重视“素质教育`’,是培养“专才”还是培养。`通才”,理论上见仁见智,实践中各行其是,价值取向的紊乱严重干扰着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质量。使各种教学工作的效率大大降低

3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多重价值判断并存

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是后天境况的结果,而不是他们的先天本质要使教师养成高尚的道德人格,离不开有效的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历史走向对教师进行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逐步培养和形成教师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现在。我们面临的间题是。由于双重或多重价值判断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专一性和相对稳定性例如。我们经常教育职工要“诚信”、“言必信。行必果”、遵守承诺和契约但是。我们也同时告诫人们,社会存在着陷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道德教育中价值判断取向的不一致。加深了受教育者的困惑

二、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思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人民教师承担着传播人类文化。开发人类智能,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培养、理想信念不仅对当代青年学生而且对整个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准则,树立与现代化价值目标相一致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责任和伦理精神。是当前师德建设摆脱困境的必然选择。

1努力提高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认知

教师职业道德认知,是指教师对教育劳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荀子日:“知明而行无过“`在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教师必须树剑与现代化相一致的职业道德规范。扬弃与现代化文明和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旧的职业道德观念。深刻领会体现时代精神的职业道德的实质内容和要求,了解确定这些内容要求的客观依据,明确其对实现现代化的特殊意义这是教师履行职责。调整教育活动过程中多种人际关系、个入与事业的关系以及自身品德修养方面行为的基础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知。不仅要掌握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的基本知识,从道理上懂得是非、善恶、美丑的区别,而且还要在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分清上述各种界限,培养道德评价判断能力

2不断培养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

情感教师职业道德情感主要指老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当培养和具备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深厚的道德内心体验诚然,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对本职业的热爱和忠诚,但从事神圣而平凡、复杂而艰巨、与升官发财基本无缘的教师职业。就需要更深的爱和更多的忠诚,因为现代社会条件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靠教育,教育靠教师教师只有认识和体验到自已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和高尚,具有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优秀人才的庄严使命感,并引为自豪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受道德取向紊乱的干扰,始终保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才能化作默默无闻、诲人不倦、矢志不渝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的内在情感动力

3加强锻炼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意志

教师职业道德意志,主要是指教师不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信自已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是神圣而崇高的,都能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偏见。诱惑和困难。情愿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种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教育事业社会价值观的模糊认识和肤浅理解,存在着对教师职业的轻视和偏见教师的生活还相对比较清苦,多方面的待遇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必然地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受到一定的冲击因此,加强锻炼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意志,教育他们面对物欲横流不非分、面对灯红酒绿不媚俗、面对新潮时尚不附势、面对强权威压不折腰,不为各种偏见左右、不为多种诱惑而迷茫。排除干扰。忠诚于自己从事的职业,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4积极引导教师与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道德行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需要亿万人民共同参与团结奋斗的伟大事业,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地为之付出艰苦努力的宏篇巨作教师只有把职业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这些精神领域的东西,落实到为实现现代化而教书育人的具体行为上。才能检验他们的道德品质是否高尚只有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有资格成为学生的导师,否则,被教育者是不会信服的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必须以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加强引导。

参考文献

[1]李春秋。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这14篇师德师风教育论文就是教学啦为您整理的师德论文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20 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