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啦
当前位置: 教学啦 > 师德师风

教师师德论文【优秀10篇】

时间: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师风,即教师的作风。教师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勤劳的编辑为家人们分享的教师师德论文【优秀10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师德论文 篇一

教师既作为社会中的个体,又作为特殊职业群体中的成员。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实践活动一方面要自觉遵守社会公民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又要遵循教师专业的特殊规范要求。教师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是所教学科方面的专业人员,同时也是教育领域的专家,因此教师执业所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高,唯有如此,方能胜任所从事的专业工作。师德素质也同一般品德一样是“知情信意行”五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整合起来的整体,它是一般性规范(公民道德)与职业规范的统一,基础性道德规范与高尚道德理想的统一,一般职业规范与专业特殊规范的统一。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必须给师德以完整的专业价值认同。

(一)从专业角度认识师德规范的特殊性价值

1.教师的“双专业”特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存在的必然教师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很多发达国家都对教师有具体的职业资格要求,有专门的机构进行严格的考试并认定职业资格。对于教师,目前,美国、日本、法国等国都在实施教师资格制度。1993年10月1日我国颁布的《教师法》把教师身份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方面,由于教师“双专业”的特点,要求更高,因为教师职业有社会形象、社会影响,不仅对学生,对社会也应当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2.教师劳动对象的可塑性特点——教师要时时处处做出表率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劳动对象是可塑性强、模仿性强的青少年儿童。因此,教师要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学识、才能、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培养学生。2014年9月9日,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这就是“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的学识、要有仁爱之心”。[3]在当今社会,教师要不断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修养,终身学习,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不断转型。在专业知识方面,那种认为“要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观念已经过时。教师要实现由“一桶水”向“长流水”的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为此,教师要做到治学严谨,博学多才,才能适应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需要。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发挥着“以身立教”的作用。教师的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较强的表率性,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以此去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学生因为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通过对教师的模仿、学习、借鉴,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长期地发挥着作用。虽然学生的成长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在学生整个十几年的学校生活中,有时关键的一两件事、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师的道德表现不仅对学生有教育作用,而且对社会风气有着引领和影响。因此,教师要自觉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做出表率。

3.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成果的合力性——教师要有仁爱之心,协作之长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师每天面临处理教材、教学手段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等。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对上述关系处理是否妥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因为教师不但有教育学生的职责,还有以自己的学识和道德影响包括学生家长在内的其他社会成员树立良好社会风气的责任。要担当起这些责任,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弟子不必不如师”,在当今时代,教师要树立“向孩子学习”的教育观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教师要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有用人才,仅靠单个教师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面对社会背景不同、智力基础各异、个性特点千差万别的学生,素质再高的教师,仅靠个人的努力也很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再者,作为教育者本身的教师也是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在他们身上都有每个人的闪光点,教师之间决不能“文人相轻”,要有容人之量。要善于取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如今,科研兴校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要保证课题研究取得实效,保证教师校本培训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中的价值,更需要教师的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教师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一规范显得更为重要。

4.教师劳动“产品”的全面性和高质量——教师要博学多才,善待学生教师的劳动“产品”——学生,是一种特殊“产品”,在理论上不应当有“废品率”。教育的目的是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条件的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发展各种类型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其列为“朽木不可雕”“不可教也”的“另类”而置之不理,更不应抛弃对待。“发展”,只有在师生平等交往、人格尊重、甚至是在欣赏学生、不厌弃另类的状态下才可能实现,学生的学习欲望也才能得以唤醒。因此,教师要运用教育规律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使他们的优势智力领域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要求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的基础。

5.教育“生产”周期长,教师劳动成效慢——教师要敬业乐业,无私奉献教育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对教师成果的测定比较困难和复杂。教师的劳动成果和“效益”难于完全量化。学生的分数只是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方面。而且由于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个体差异极大,难以与其他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师进行比较就更困难。教师劳动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劳动的自觉性要比其他行业更为重要,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更明显。为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增强科研兴校意识,从减轻学生负担入手,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向着既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健康发展,又保证教师自身与学生一起创造性发展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从生命角度认识师德规范的价值为人师者先做人。教师作为社会的公民,遵守基本的“做人之道”不仅是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须对普通公民道德规范实现超越。研究表明,新时期教师道德品质的主要范畴包括仁爱、公正、宽容的本体部分,勤奋、谦逊、节操的基础性部分和开拓与进取的前沿部分。这些新型教师道德品质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关于教师道德品质研究精华的继承,是对孔子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耻下问”教师基本道德品质论,荀子的“尊严而惮”“耆艾而信”“知微而论”教师道德品质论,徐特立、陶行知等教育家的“博爱”“谦虚”“勤奋”“真诚”品质论的发展与升华。教师每一种道德品质的构成都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其反映了教师道德品质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即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积累,道德品质是道德行为的内在根据,道德品质是道德关系的体现,道德品质是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内化,道德品质是主体自觉意志的凝结,道德品质是行为整体的稳定特征。它们的形成与发展是个体生命发展过程道德品质生成主体因素、社会因素、实践因素交互影响与整合建构的结果,是主体自我完善、自我建构,人生价值与生活幸福的不断实现。[5]只有从生命发展需要的角度完满认识道德品质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与发展规律,教师才能主动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建构道德信念、亲历道德实践、养成道德习惯,才能自觉加强道德修养,达到不断实现师德素质的质性飞跃和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的目的。

二、构建体系,重在落实

在师德建设实践中,构建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特征的师德教育运作体系,以尊重教师的需要为核心,不断改进师德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强烈呼唤。[6]

1.构建师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体系师德教育目标体系是师德建设的方向,选择实质性的教育内容至关重要。在总体上,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以学校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主体的目标内容体系,分层次、有系统地具体制定学校公德、干部道德、教师道德教育细则。在操作上,要做到“五个统一”,即坚持公民道德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普遍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统一,基础性道德教育与先导性道德教育的统一,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统一,职前道德教育与职后道德教育的统一。

2.构建师德教育的活动体系以实践为基本精神的道德,其达成不能没有活动的开展,活动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师德教育同样如此,没有活动载体的师德是“美德袋”式的教育,空袋是不能直立的。师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师德知识、体验师德情感、内化师德信念、磨炼师德意志和养成师德习惯的过程。学校师德建设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构建各具特色的师德教育活动体系,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师德理论教育活动;以法制报告、英模报告会为主体的师德专题教育活动;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教育活动;开展构建学校精神家园的环境建设活动;学校与社区行业道德联谊教育活动;中小学校与大学的合作教育活动;德育科研活动;等等。

3.构建师德教育的管理体系师德教育管理体系是学校师德建设运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领导体制、机构设置、德育队伍组织、规章制度建立、德育环境创设。其基本职能是决策与规划、协调与监督、组织实施、总结调整,等等。为了保证整个体系的前后衔接、相互配合、有序运转,学校必须实行一把手责任制,即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党政工团妇研等部门配合抓、学校各级机构层层落实的领导管理体制——德育队伍是师德建设的主体,是获得总体实效的关键。学校必须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建立骨干队伍(学校的党政领导、政治课教师、管理者、优秀教师、学生优秀分子)、基础队伍(各科任教师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社会力量(社区、家庭、部队等方面的英模人物)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队伍,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育人理念得到全方位落实;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工作制度、会议制度、奖惩制度、日常规则、师德评定方案等规章制度,创设包括基地、场所、设备及教育手段等硬环境与校园文化、校风等软环境相结合的师德教育环境,是保证师德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性环节。

4.构建师德教育的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师德教育运行机制是师德建设的重要保障,它包括激励机制、宣誓机制、反思机制、科研机制和监督机制等。(1)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尊重教师生命发展的各种需要,根据不同价值选择、成就感,运用各种方式去激励先进、鼓舞高尚,从而增强广大教师进行师德实践的信心与决心。激励包括榜样激励、目标激励、成就激励和需要满足激励等。(2)宣誓机制。就是用宣誓的方法推进师德诚信的实践。宣誓有就职宣誓、入党宣誓、决心书宣誓等,它是一种强调师德素质内化、唤起教师自醒的实践方式。(3)科研机制。在知识经济时代,师德建设面临新的课题,如何创造性地解决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难题,促进教师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提升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用科研成果推动教师道德的自主、自律、自由发展。(4)监督机制。要使师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在师德建设规划与师德教育实施及成果达成之间建立监督机制,它可包括“学评教”机制、“社评教”机制等,以确保师德建设计划善始善终地落实。

教师师德论文 篇二

一、对教师教育行为的校正调节

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师德的基本功能。这里所说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评价、命令、教育等方式或途径,指导或校正教师的行为,协调教师的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以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对着复杂的矛盾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需要一种调节机制。师德是帮助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最主要和有效的调节机制。师德以其特有的形式向教师呈现明确的行为准则或规范,鼓励和支持他们采取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教育过程展开的行为,对于相反的行为则给予抑制和反对,从而促使教师和进入教育过程的其他各方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顺利完成教育任务。教育实践中,调节教师行为的机制不限于师德一种。现在我们正努力追求的法制化社会,即依靠法制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教育法制的完善,教育管理的法制化,也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这意味着法律同样是教师行为的调节机制,与师德在目的层面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由于法律是以具体条文的形式呈现,由政府专门机构特别制定并按一定程序强迫推行,因此它的优势和劣势都表现在外部强制性和不可随情势而论的呆板机械性。和法律相比,师德对人行为的约束更具温润圆透的特点,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更有人情味。在教育过程中,制度、条例或法律一旦建立就不能随意更变,因此它不能迅速准确地反映教育过程中的特殊矛盾。例如,教师守则中可能规定教师不能迟到早退,却不能明确说明在何种特殊情况下迟到早退是合理的、被允许的。这些条例、规定“就事论事”,在内容方面缺乏广泛包容性,因此对教师行为的调节在范围上有限。例如,“教师不能迟到早退”、“不能擅离岗位”等规定,都是针对某种或儿种具有行为,全没有“爱岗敬业”这一道德教条来得大方和游刃有余。正因为法律和行政规范、制度无法完全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所以才需要更为灵活方便、广泛有效的师德规范莅临“指导”。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制度和道德作为调节教师行为的三个方面,不是互不相关、截然分离的;实际上,法律和行政制度等等都需要道德的支持,具备道德的基础,体现道德的精神,否则它们就是非人性的或反人性的东西。反面而观,之所以在师德之外还要建立各种法律、行政制度,是因为师德的调节作用与方式是有限的。总体说来,师德的行为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教师个体的内心信念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力量来实现的,其基本作用方式是诉诸人内心的自觉自愿。所以,师德总是被人称为教师的内心大法。师德造成的社会舆论是调节教师行为的外在力量。当教师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社会舆论就会给予正面评价,教师会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并强化已有教育行为;当教师的行为有悖于师德要求,社会舆论就会对其进行谴责或批评,教师会有消极的情绪、情感反应,倾向于纠正原来的错误行为。社会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道德力量,它的作用一是通过个人的内心自觉实现的;二是在法律、制度等强制手段无能为力时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教师对学生实行“攻心为上”的“心罚”,贬抑学生的人格,当法律还不能惩罚他时,道德法庭会执行对他的审判。

二、对教师的行为激励作用

师德对教师同样有激励功能,其功能主要是通过评价来实现。比所有具备此种道德取向的教师都会得到积极的舆论评价,被倡导、被赞赏、被鼓励。教育领域中评选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模范班主任等活动,就具体体现了这一点。有一点也许应该特别强调,即师德对教师进善取向的激励,不仅仅局限于“调节教师的道德行为”这样狭窄的一个方面。师德的激励功能有广泛的表现,它不仅看教师的道德行为效果,而且看道德行为动机;不仅看道德行为,而且看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意志等素质发展情况。这充分体现出师德的丰富内涵,即只有道德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说明拥有道德,师德的激励也就不单纯指向教师的道德行为。把师德单纯理解成外在的教育行为规范是很可悲的,因为这样的师德对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束缚,是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而实际上,师德不仅告诉我们该干什么,不应干什么,而且还明示我们如何干得更好,并使思想与行为统一。师德从不鼓励我们为沽名钓誉而做表面文章,从不逼迫我们成为道貌岸然,具有双重人格的伪君子;它提倡我们言行一致、心口统一,它鼓励我们言为心声、行为心表。教师真正拥有师德,表现为他自觉皈依师德,崇敬师德;社会真正形成良好的师德文化,表现在教师自愿投入师德怀抱,并使它成为自我追慕的精神财富。

作者:翟玉强 单位:吉林省汪清县天桥岭镇教育办

师德论文 篇三

热爱学生是师德教育的核心。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是否高尚,主要从以下方面看:看他否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能否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看他是否热爱学生,能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深切关注,真诚地热爱学生已被视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因为: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版权所有!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江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不断强调的。而要做到此点,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这种情况,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揭示的:“儿童从导师方面受了无情的言语和鞭鞑,他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怖,恐怖立刻占据了他的整个心理,使他再也没有容纳别种印象的空隙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会产生种种矛盾。倘若教师没有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即没有与学生沟通关系的法宝“博爱之心”。不把其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要真正化解这些矛盾是不可能的。有时由于学生偏见或教师有“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观念和行为,可能会产生学生对教师的“好心”的误解。但是教师只要走出这种爱的误区,注意以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很好地化解矛盾。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师关心学生,就能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有利于……而这一切,都是做好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教五载,我是这样热爱学生的。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

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这种爱会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如果我们希望学生成为有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等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就应当真诚地对待他。

2.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我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

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榆木疙瘩!”……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我们应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老师的生命是一团火,老师的生活是一曲歌,老师的事业是一首诗。”……有关对教师以及教师职业的赞美之词确实不胜枚举。但我们应常常进行一些反思,思考一下我们的行为是否与那些赞美之词相符。版权所有!

3.严爱结合。现实中往往爱好学生易,爱差学生难。我就要求自己不仅要爱“小天鹅”,还要爱“丑小鸭”。采取学生能够理解、接受的方式对待学生,即严爱结合。首先,我善于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其次,我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友爱,努力创条件,使他们获得成功。并且做到爱得得体、严而有理、有度、有方与有恒。

师德论文 篇四

【论文摘要】:文章根据现代教育的现状,结合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论述,从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几个方面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师德的内涵,同时提出在新时期要重视并加强师德建设。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教育事业的主题。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就是用自己的才德、学识,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启迪、感化、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师德如何,对学生的成长和发育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那样:"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无论什么样的教科书,无论什么样的思潮,无论什么样的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的。"

因此,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就成为教师师德的集中体现,这也是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善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风貌的关键所在。

一、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指教师珍重和热爱本职岗位,奉献和献身于教育事业,是调整教师与教师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也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凸显四个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勤业意识、创业意识。只有敬业,才能实现人生的重要价值;只有乐业,发自内心的"乐而为之",才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才会怀着炽热的爱和浓烈的兴趣,以纯洁的思想感情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上;只有勤业,才能打破上下班的界限,打破工作地点的限制,时时为教育事事为教育;只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对知识精益求精,不断进取,深入教学第一线,探索教研教改以及学术论文,这样才能跟上时代节奏,在求真务实中开拓进取,才能为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活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热爱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爱,简称为师爱。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师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在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一书中我们看到,教师对学生仅有本能的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理性的爱,"教师的理性之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出于人对人、成人对儿童的自然之爱,更为重要的是具有理性的自觉之爱。这种爱不是母爱,但胜似母爱,她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她超越了母爱的盲目性。她是教师在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了充分认知、对教育本质有了真正领悟、对教师职能和角色有了清晰把握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之爱"。学生一旦体会到教师的这种真挚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实现教育育人的根本功能。

三、严谨治学

严谨治学是处理教师和教学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严,往往建立在对自己严的基础上,特别要严谨治学。严谨治学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与教育教学水平,即提高师能。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对教师的工作作出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切有实际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育是一个一分一分地,一小时一小时地,一天一天地掌握详情细节的孜孜不倦的过程。"传道、授业、解惑、质疑,就是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丰富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必须是可以信赖依靠的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要坚持原则,保持适度的威严,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爱而不严不是真正的爱,"严"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保证四、教书育人

古人说:"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就是说,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应既当"经师"又当"人师"。高素质的教师,应当是"人师"与"经师"两者合一,就是要做到教书育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中,与他们打成一片,既做良师,又做益友,做到知情、知性、知心。要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长期不断地探索和深入他们复杂的精神世界,在教书的同时,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要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加工成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的信息,转化为每个人的智慧和才能;要在多种因素纵横交错的影响下,随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动态表现,对每位学生精雕细琢,把他们塑造成为艺术品。

五、为人师表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教师的世界观、学识和言行,时时刻刻在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的表率,是学生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教存。"教师的言论行为、知识水平和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而竭力模仿。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学生努力学习,自己就应当学而不厌,手不释卷;要学生认真读书,自己就应当积极备课,教学认真负责。总之,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做出榜样。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好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说服力。

在新时期,我们只有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在教育活动中把践行八荣八耻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拓展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潘树国。"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浅析,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6/03.

[2]苏莉。论师德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08.

[3]蒋笃运。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9.

师德论文 篇五

师德是教育之魂。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推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湖北省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队伍,湖北工业大学于2014年进行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一年的学习,使我对“师德”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认识。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水平,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2.师德师风建设分析

本次师德师风建设主要围绕爱国守法、敬业爱生、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现结合自己工作实际认真进行分析:

(1)爱国守法。爱国守法是师德修养的基础,对一个教师来说第一重要。教师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近几年国家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反腐”的口号,开始提出这个口号时,让很多一线教师疑惑,教师哪里有腐败的机会呢?对于站在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的腐败来自哪里,主要来自学术的弄虚做假、挪用科研经费、剽窃和抄袭。大家试想一下,老师要求学生“从小不能抄袭”,而作为高校老师却进行“论文抄袭、弄虚作假”等行为,这如何教育学生,让学生信服,这是让人最不能忍受的,因此爱国守法对教师来说第一重要。

(2)敬业爱生。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应该做到“忠诚事业,志存高远,以教师职责为己任”。但如果想做一个师德高尚也就是所谓“好老师”的话,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关心、关爱学生。现代教育家夏丏尊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如何关爱学生呢?除了要关心学生,还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宽容学生。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冷暖,更应该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做事、为人和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时期学习知识和发展个人能力同等重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是学生时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想更快的适应社会,在大学时期就要锻炼做事、为人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大学教师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关心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人格和观念”这也是大学教师应该具备的师德。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这些观念可能不同于教师的观念,教师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的观点,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正确引导使他们健康发展。

(3)严谨治学。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求知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做到严密谨慎、严格细致,是教学工作的内在需要,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必要道德规范。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专门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大学教师专门为社会培养人才,这一重任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的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因此这也就决定了教师一生将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严谨治学的一生。严谨治学首先体现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认真备课做到烂熟于心,合理的安排课堂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善于进行课后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这都是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其次严谨治学还体现在不断钻研专业上。俗话说的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一缸水”。因此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不仅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搞懂、搞透,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到国内、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提高理论知识,与企业合作增加实际工程经验等。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系统的知识,还要具备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所以说,严谨治学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好人才的大问题,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高低的一个起码尺度。

(4)服务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学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可是我们大多数教师都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我只要上好课和完成科研任务就好了,而对于服务社会的责任缺乏正确认识。这种错误的认识,让很多高校教师的授课内容和科研偏重学术性和理论性,脱离了实际,结果是上课的内容枯燥无味学生不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科研成果只能是理论,很难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去。高校教师掌握大量高科技知识,同时也是传播知识的主体,要让这些知识真正推动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必须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就是产学研结合,通过产学研的推进,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例如斯坦福大学积极推进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合作,创造了“硅谷”的经济奇迹。因此加强高校教师走向社会,增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师的科研成果,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

通过这次师德师风建设,我受益非浅。让我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更加了解,并深刻了解了师德师风的含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用它不断的鞭策自己。我会努力做到做到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和为人师表,争取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微薄的力量!

教师师德论文 篇六

(一)民办院校师资现状迫切需要强化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民办院校鉴于自身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学生生源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通常来说,民办院校的师资是由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以及公办院校的退休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缺乏对民办高校性质、发展历程的了解,对教师角色的转化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民办院校教师的工作状态缺乏稳定性,缺乏高涨的工作热情。现阶段民办高校师资现状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进一步凸显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

(二)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发展性、创新性、和谐性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和谐性指的是院校服务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科学能力和谐发展,全面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发展。和谐性也是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标志。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管理工作等属于系统性任务,均需要付诸长时间的努力。民办院校要想可持续发展,急需业务素质过硬、道德素质高尚的优秀师资队伍。教师不仅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更承担着道德品质建设的重要责任。教师道德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素养与心理品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保障学校教育良性发展的关键。

二、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现状

(一)政治素养薄弱部分民办高校教师缺乏政治进取心,政治观念比较单薄,缺乏一定的责任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重视知识传授而忽略教人育人,重视智育教育而忽略德育教育,重视业务技能而忽略政治素养的提升。部分教师政治敏锐性与鉴别能力比较差,忽略政治理论学习,不注重自己的言论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道德滑坡现象堪忧教师道德滑坡成为了社会转型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民办高校教师道德滑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与敬业精神,不合时宜地散布不正当言论,严重影响学生心中的教师形象。部分教师在物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不专职于本职工作,甚至出现学术诈骗行为。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是专门从事学生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缺乏对思想道德建设的正确认识。

(三)育人意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通常来说,民办高校的工作量非常大,部分教师只重视授课工作的完成,忽略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书,不注重对学生道德观、人生观的培养。部分教师的教育意识比较薄弱,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哗众取宠,弄虚作假。民办高校教师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机制存在一定误区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均存在一定误区,重视教师业绩评价、轻视教师德育评价的现象比较严重。虽然现阶段的考核评估、职称评估中将教师师德纳入其中,但是形式主义现象严重。与此同时,在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方面不完善,缺乏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五)民办高校用人机制存在一定问题民办高校大部分实行教师聘任制度,在这种体制的影响下,学校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于教师培训投入少之又少。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教师薪资水平、福利待遇比较低,导致大部分教师抱着“跳板”思想,缺乏工作责任心与敬业精神。

三、新时期强化民办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对策探究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民办院校急需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一方面要体现出对教师人格的约束而一方面还需体现出教师职业的特点与职业素养,也就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另外,还需要积极创新教育理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评价体系的制定不能单纯地将教师作为评价客体,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完善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注重结果,而应该注重考核过程,促使考评机制成为宣传、教育师德师风的重要过程。教师与评价人员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鼓励教师通过自我评价、教师互评等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二)积极创新教师师德师风培育机制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必须通过完善、创新的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将师德师风培育积极纳入学校日常教育工作中来,强调团队合作与集体意识,不断提升教师品格与个人素养。加强新进教师的教育与培养力度,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师表意识与师范技能,全面提升青年教师整体素养。加强现有教师的学习与再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技能水平与综合素养,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笔者建议,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宣传力度,通过“最喜欢的教师”“优秀教师评选”“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学校对在人文素养、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奖励,并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结果与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相挂钩。学校还应通过校园广播、官方微博、报亭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师风师德典型案例的宣传与教育工作。定期召开师德师风交流会,积极倡导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

(三)强化民办教师队伍的学习力度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会对学生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榜样。因此,必须全面提高民办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与责任感,工作严谨、认真,积极发挥自己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表率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与文化水平。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党教育方针,通过正确的理论观点积极构建社会主义价值教育体系。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学习,认真备课,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真正落实教学规章制度,通过继续教育与自主学习,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技能知识体系。另外,还需要加强相关学习知识的学习力度,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与业务技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强调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通常来说,民办高校学生文化课成绩薄弱、自尊心强,教师更应该真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发展。

(四)健全教师人格,倡导奉献精神健全教师人格,是建设民办院校师德师风的关键所在。大量的民办教育实践证实,教师言传身教是教育学生最有力量的武器,教师的师德师风直接影响学校人格品质的塑造。毅力、进取心、自信心不仅是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更是教师必备的内在品格。新时期下,必须健全教师人格,要求教师具备如下人格特点:①敏锐的观察力;②丰富的想象力与灵活的思维能力;③坚毅的品格与自我完善能力。只有具备上述人格品质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转型时期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在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魅力是任何管理手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民办高校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西方腐败思想、金钱主义等腐蚀学生心灵,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必须倡导教师奉献精神。教师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决定着教师工作的艰苦性,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心血完成教书育人工作。教师这一劳动特点决定了教师报酬与教师劳动不相匹配,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倡导教师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以奉献、敬业作为自己的生活守则。

师德论文 篇七

当前,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有悖师德的现象屡禁不止,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民教师良好的整体形象。例如: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往往口不择言,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因做错题而罚抄卷子,迟到就罚大扫除等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不公平地看待学生,把学生清晰地分为三六九等,做不到一视同仁。对优等生“笑脸相迎”,对后进生“横眉立目”,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追逐短期效益,盲目地乱办班,乱收费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我认为导致师德失范现象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师教育理念陈旧,其理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单一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人格培养,没有注重心灵的沟通。

二是教师缺乏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教育学生的前提,心理品质的缺乏轻者对学生恶语中伤,重者对学生体罚。

三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缺少爱心,少关爱学生或不关爱学生。

四是教育机制不健全,好多学校仍以应试成绩为核心,教师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延缓了师德建设的进程,新的教育理念未能形成,部分陈朽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师德教育的滞后。

面对种种现状,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我觉得应该从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实施差异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觉得教书育人不可只教书而不育人。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习惯于只看眼前,不顾将来,以剥夺学生个性为代价换取教师的师道尊严,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代价,过分苛求学生的成绩,换取暂时的高分。我校有一位因教学成绩优秀而知名的教师,他有一套成功的应试方法,他所带的学生在全市前2000名中比重很大,很多家长为了能使自己的孩子到他的班曾不惜一切代价,最后几乎都让自己的孩子实现了他们的大学梦想,可是到了大学后,因为习惯了应试,面对大学的开放式教学论文环境,全然不能适应,不仅学习成绩下降,而且不同程度的患有心理疾病。这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了应试上,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健康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论文盲点的产生。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却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关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对不同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我们也就不会再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老师眼中也就不会再有优差生,只有差异。

二是要以身示范,情感育人。搞教育不能搞跟风走,发扬形式主义,这也是一种不理智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因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其阶段性,不能强求一致,无法整齐划一。而真正能够给学生以伟大启迪和深刻影响的往往是一些教育细节。本学期,我们学校一位教师外出学习,教务主任安排我带一周的课,对所带班的学生很多教师得出以下的结论:“上课焉,下课欢,不打不闹不是这个班。”为此我精心地准备了每一堂课,课堂上,先与学生进行沟通,问问他们想听什么,怎么讲才能调动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学数学有了新的认识,一周后,他们强烈要求我再给他们带几节课,如果说我受同学欢迎,其实并没有什么,也许就是我从不训斥学生,总是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表扬,真诚地赏识他们,真正的去关心他们。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的教师责任心都很强,然而,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应变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去面对学生之间出现的各种成长现象。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道德的标准。一个好的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智慧的象征、人格的象征,可以说教师的思想、行为、作风和品质,每时每刻都在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有人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长,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名言,被广大教育家们奉为金玉良言,不无道理。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在周围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如果在这关键时期,受到不良氛围的熏陶,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歧。以此下去,他们的思想和言行的健康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先人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有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试看今日少年之雄姿,必将赢得未来强国之势。”反之,少年不争气,国将不国。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他们的言谈举止也深受老师的影响。由于好奇心,学生非常关注教师的一点一滴,而且刻意去模仿。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却很强。中学生由于这样的特点,不分是与非,极力效仿,哪怕是小小的表情、动作,都不肯轻易放过。因此,教师的师德、简单的说就是言行举止必须慎之又慎,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为家长做出榜样。

如果说,智育是给予学生一个身体的话,那么德育就是给予了学生一个完整的灵魂,德育在新时期已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完美的德育必须依托于教师高尚的师德,也就是说:教书育人,师德先行。在新的时期,“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的教育理念愈显突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好人是师德的归宿,要想做一名新时期合格教师,必须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的理念,以渊博的知识、更要以高尚的师德来影响学生、用感情来教育学生,最终培养出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觉悟,真正实现“教育”的意义。

[摘要]探讨21世纪德育变革问题,既要从现实出发,又要放眼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继承我国传统道德中的优秀遗产,又要考虑如何同世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进性、科学性东西接轨,既要考虑社会经济基础变化对德育的巨大影响,又要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才能适应新教育的要求。

师德论文 篇八

1.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较差

当前,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考评主要是在年终时所进行的年度考评。年度考评的主要手段常常是定量考评,通过对被考评人一年以来所做工作的罗列,在监督审核的基础上,“用量化的方法,侧重于从行为的数量特点对人员进行考核,反映的仅仅是被考核人工作完成的数量”。由此,从工作量的角度对被考评人的工作态度、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了解。但是,与科研、教学等具体工作不同,教师的师德问题难以用量化打分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状况往往充满模糊性、不确定性与动态性,所以,职业院校对其教师所采取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定性考评。具体而言,就是对被考评人的日常行为进行经验性的观察,从而在性质上得出结论。这种考评方法由于缺乏客观依据,所以其公正性、客观性常常受到质疑,可操作性较差。

2.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师德的动力

为什么要进行师德考评呢?其目的是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但是,当前的师德考评在做出结论之后,由于缺乏相应的督促、整改措施,所以常常被束之高阁,成为“走过场”式的表面形式。就职业院校的其它考评措施而言,考评的结论往往成为该校教师职称申报、工作奖惩的重要依据,但是,师德考评的结论往往难以获得同等地位。在教师的职称申报中,具有主要作用的因素是该教师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所获奖项以及教学效果,师德的水平被放在末端。事实上,只要科研成果过硬,师德的状况就显得无足轻重了。在每年的职称评审中,因为科研成果丰硕而破格获得职称的教师比比皆是,而如果一位教师的师德突出,但科研一般,他的晋升之路就充满变数。对于日常工作的奖惩也是如此,由于师德状况难以产生系部额外的创收,所以工作奖励也就无从谈起。

3.重视“他评”,忽视“自评”

对于各种工作考评而言,其考评方式通常有“他评”和“自评”之分。当前,职业院校的师德考评主要采用“他评”方式,具有四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安排相关专家考查教师的授课、指导学生状况,从而给予相应的评价。第二种形式是学生评价,即由教务等部门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或通过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听取学生对教师的看法,了解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凭借学生为教师师德打分,进而对教师的师德做出评价。第三种形式是推动处于同一单位的其他教师对被考评人进行评价。催生这一考评方式的缘由在于,一个人的师德状况往往体现在其日常的工作、活动当中,而对这些情况最为了解的无疑是他们的同事,所以由这些人来进行师德评价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第四种形式是由系部领导针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进行考评,填写意见。总的来说,以上四种形式都是力图从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考评,教师的自我反思则往往被忽视,而由同事互评、师生互评导致的矛盾冲突也时有发生。在此状况下,师德考评的准确程度也被打上了问号。

二、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不足之处的诱因

1.“师德”本身具有模糊性的特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道德问题的科学论述,“道德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征,师德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可以说,道德本身的性质导致教师的师德状况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如果人们试图评价一定事物,那么他们就必须说清三个问题:一是这一事物的性质如何;二是在业已定性的前提下,给出程度如何、水平高低的定量结论;三是做出定性与定量结论的缘由何在。对于师德的评价来说,人们可以对某位教师的师德给予定性的判断,但他的师德的程度、水平如何呢?得出这些结论的依据是否可靠呢?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都难以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2.师德考评指标设置不科学

在考评过程中,考评指标的设置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这些指标设置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师德考评的客观性与实效性。那么,指标设置的难点在哪里呢?当被考评人接受师德考评时,他的心理会发生若干变化,他的工作状态可能会与接受考评前截然不同:一部分道德活动可能会纳入考评范围,而另一部分则不会。那么,被考评人就可能会以考评指标为“指挥棒”,只看重考评的结论,而不一定会真正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因此,考评指标的设置应全面覆盖与被考评人师德相关的全部过程与领域,这样才能达到提升教师师德水平、促进师德建设的效果。然而,目前的教师师德考评指标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很多指标的设置往往是不科学的。

3.考评表述语言中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冲突

当前的职业教育师德考评不仅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不足,其表述语言也有着一定问题,表现为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冲突。什么是哲学语言?它就是“用较为抽象的词汇和语句进行师德评价的表述方式……它具有定性分析的特征,即主要凭直觉、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而什么是数学语言呢?它是运用数学学科的表达方式,大量采用科学化、客观化的数据表现形式,以达到精确反映教师师德状况的效果。从具体实现手段来说,主要是制定并发放标准化的考评问卷,并通过SPSS统计软件及使用微积分等计算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用数学语言表述考评结论,由此,他就实现了相对于哲学语言更为严谨的表述。应当说,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各有利弊,如果处理得当,在考评中可以相互补充、各取其利,但是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彼此冲突。例如,数学式的考评问卷在形式上科学而严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考评人的敷衍态度,诱发考评结论的表述失真。同时,如果仅仅使用哲学语言对被考评人的师德状况作经验式、抽象式的描述,就难以提升考评的准确性,同样降低考评效果。因此,只有让师德考评的哲学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协调、互通有无,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三、当前职业教育教师师德考评机制不足之处的对策

1.建构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

当前,师德考评机制普遍表现出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教师们往往把师德考评作为一种获取奖励、避免惩罚的必要手段,人们的目的就是“过关”。于是,这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应试教育极其相似,只要考评结论一旦形成,那么师德提升的过程也就终结了。因此,当务之急是在职业教育教师师德建设的全过程中建立一种动态性师德考评体系。这种体系的特点在于,它不但考查教师师德状况的过去与现在,还指向未来的师德提升。考评不是一蹴而就地追求某一个结论,而是讲求动态性、追踪性,在日常工作中“即时”反映教师的师德状况。其搜集的相关数据不是主要供学校奖惩使用,而是要反馈给教师自身,向其展现改进的空间,达到“照镜子”的效果。这种考评体系以较为宽松的成长氛围,鼓励教师对自身的师德状况作自我反思,在日常工作、学习中积极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淡化教育领域的利益得失,积极寻求自我实现。“在评价目标上,动态性师德评价是由评价者和教师共同协商制定目标,双方认同,实施中可以有效地避免部分教师可能存在的抵触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主体创造性可以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形成学校考评与教师自我提升的良性互动。由此,就弥补了师德考评手段的可操作性差、考评结论难以转化为教师提升动力的不足之处。

2.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应当将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紧密结合。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偶尔出现一些非道德的案例,在这些案例面前,人们常常看到的是师德考评机制的失效。所以,应当在考评过程中加入一系列师德提升元素,帮助教师自我修养。具体而言,首先要不断改进、完善职业教育的师德规范,让其更具操作性。其次,改变单一的教师发展目标的现状,制定多样化的教师师德提升目标,因材施教。不同的教师类型对应不同的教师发展要求,让各种个性特点的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在自身的发展路径上前进,“划分师德规范的结构层次,既有教师群体的师德底线要求,也有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不同师德要求,还有起导向作用的师道目标,使教师有不断进取的前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促进教师产生积极向上的驱动力”。再次,完善师德考查、师德记录等日常工作,不但让教师的师德状况有据可查,而且收集各种师德案例,健全师德建设的思想库。最后,改善师德提升的校园氛围,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师生关系和学校制度等等。总之,就是要剔除师德建设的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各方面的推动力量,促进师德考评同师德提升的紧密结合。

3.“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

鉴于师德考评中“他评”与“自评”的各自优势与缺陷,应将“他评”与“自评”有机统一起来。首先,要让与师德建设密切相关的各个主体积极参与到师德考评中来,关注这些主体的师德要求,从多个方面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的师德提升;其次,关注被考评人的自我考评,给予其以充分的信任,规范考评手段、方法,从长远着眼,避免急功近利。

四、结语

师德论文 篇九

高等农业院校师德的基本内涵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教师应该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结合当前实际,笔者认为高等农业院校师德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高校教师是清贫而神圣的职业,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忠诚于教育事业,要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教师不能单纯为职称评定或个人福利而工作,在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同时,还要进行学生培养、学科平台建设、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的工作。每位教师都应自觉、默默无闻地认真工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农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生活困难的多,在经济、学习上的压力会更大些,这些学生在生活、学习、成长和就业等方面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帮助,因此,教师要尊重和关爱学生,在教学工作中注重个人修养,要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举止文雅,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要坚守高尚情操,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为祖国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严谨治学,勇于探索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学业精深,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必须具备一桶水”,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当前社会新知识、新科学和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教师不断用新知识丰富和充实自己,拓宽视野、转变观念,提高育人能力。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教育科学新模式和专业研究前沿领域,使知识传授和创新思维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关心集体,团结协作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教育,知识内容丰富、课程涉及多学科交叉、教学计划体系复杂,而高校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传授和指导,“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也就成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高等农业院校中教学、科研和行政等工作都是依靠教师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协作,依靠集体的力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是保证高校各项工作有序运转的必要条件,是完成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热爱农民,献身农业面对当前很多地方农业依然落后、农村还很贫穷、农民生活艰苦的现状,农大教师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热爱农民,乐于为“三农”服务,高等农业院校也要在培养农业高级专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科研辛苦的现状,农业科技工作者往往待遇低且不被重视,高等农业院校教师应甘于清贫、热爱农业,在本专业领域刻苦探索研究,努力成为农业专家。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要勇于担当,言传身教,用激情号召和感染学生,把农大学子学农、爱农的激情点燃,坚定学生振兴农业的信念,积极投身于农业科研或生产,为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师德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新世纪高等农业院校教师的师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教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崇尚农业科学,勇于探索,增强创新能力,以才和情育人,关爱学生,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农业科技专家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加强高等农业院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加强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高等教育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要与时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对师德要求更加广泛,教书育人的标准更高了。高校大多数教师献身教育、无私奉献,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然而,有少数教师道德品质和人格存在缺陷,业务能力不强、治学不严谨,特别是一些教师急功近利、学术风气不正和沽名钓誉等,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因此,加强师德建设,保护教学科研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于建设一流农业大学、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对高校的影响要求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师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契机与活力,其竞争机制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形成,市场经济内涵的进取精神、创新意识也推动了高校师德建设的发展。然而,市场经济中的负面影响也使高校师德中潜在的问题被激化并产生新的危机,受市场经济中“以酬付劳”的影响,少数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忙于校外兼职,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满足于完成工作量,无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新知识的储备,一些教师职业信念动摇,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师德建设。全面快速提高青年教师职业素养需要加强师德建设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青年教师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这些青年教师具有学历高、知识新、反应快、潜力大、易沟通等特点,但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其教学方法和艺术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学习提高。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有理想、有抱负,立志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而奋斗,少部分青年教师存在价值观念失衡、理想信念下滑、奉献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缺乏严谨的科研态度和团队精神,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这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为适应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加强青年教师的素质教育和师德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等农业院校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高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自身竞争力,广泛引进了博士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人才,因此,建立教师相关素质测试机制,对新聘教师进行专门岗前培训,开展以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学风、学术规范教育、教育教学技能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培训,是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教师队伍的基础。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大力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等,激发教师以德修身,以德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师德论坛、师德典型重点宣传、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通过师德的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做到认知层面的自觉,情感方面的自愿,行为层面上的自动,从而形成教师师德的自律和自觉。高校应当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工作道德规范等,编制具体、细化的师德规范,明确师德要求,如师德公约、师德倡议书、教书育人工作职责等,以保证教师职业道德习惯和教师道德行为评价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明确各级各类教师的岗位职责及具体要求,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成为业务尖子和师德标兵,使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存在于学生心目中,并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和人格楷模。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等合理的师德考核评定方案,要把师德和能、勤、绩等指标综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教师岗位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聘任、提升、职称晋升、评选先进的依据。#p#分页标题#e#

师德论文 篇十

本次评价活动由学校人事处统一组织,各二级学院具体实施,以班级为单位,集中讲解评价意义和要求,每名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对本班级的每名任课老师作一次评价,现场发评价表,现场填答,现场回收。参与评价的学生10423人,回收有效评价表9986份,有效回收率95.8%。采集有效记录104883条,平均每名学生评价了10多名教师。4.评价对象2010年度给普通班上课的在编教师(4年级的任课教师和极少数只上了公选课的教师未被评价),共581人。其中有6名教师被12~25名学生评价,164名教师被26~99名学生评价,411名教师被100名以上的学生评价。5.分析方法应用SPSS17.0建立评价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

将每名学生对每名教师在5个维度上打分的和记为该学生对相应教师师德的“综合评分”;学生对每名教师综合评分的平均数记为该教师师德的“得分”。经描述统计,全体学生对所有教师综合评分的平均数为90.14分,此即为581名教师师德的平均分,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表现整体评价较高。这也说明,近几年该校党委通过对师德师风建设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的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581名教师在5个维度上得分的均值分别为18.56分、26.81分、17.77分、13.54分、13.50分,折算为百分制后,由高分到低分依次是维度1、维度4、维度5、维度2、维度3,这意味学生评价较高的是教师在政治立场和治学态度方面的表现,评价较低的是教师在关爱学生方面的表现。维度3的评价结果,反映出了学生希望能与老师多沟通交流,更多地得到老师帮助指导的愿望,同时也提醒学校管理者及所有教师在今后的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更加重视“关爱学生”。

将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4个二分变量赋予0和1两个值后视为定距变量,并把学生年级、教师职称、教师学位3个定序变量适当赋值后也视为定距变量。[2]经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到综合评分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教师职称、教师学位、教师年龄、评价人数等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及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P。综合评分与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师生同院、教师性别、教师职称六个变量显著相关,与教师学位和教师年龄两个变量无显著相关。同时,经双变量相关分析,还易知教师师德得分与评价人数之间也无显著相关(r=0.063,P=0.127)。表明学生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因教师性别、教师职称、学生年级、学生性别、专业类别的不同以及教师是否属于本学院而有所差别,与教师学位、教师年龄以及评价人数的多少无关。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评价教师师德的差异情况,笔者对此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综合评分在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显著。进而进行两两配对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级与二、三年级学生评价都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一年级学生的评价分别高于二、三年级1.82分和1.25分,虽然二、三年级学生的评价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百分制的情况下,不足一分的差距算不上明显的差异,因此并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由于对大学生活的好奇心理和对大学教师的崇拜心理,同时由于所学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程,许多内容与高中课程衔接,学习起来相对容易,自我感觉较好,因此给教师的评价普遍偏高。而高年级学生思想更为成熟,对教师的要求标准更高,因而评价分数较低。这也反映出,大学生随着对大学教育的了解和思想的成熟,更渴望教师具有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综合评分在不同职称教师之间的差异显著,出现了教师的职称越高,学生对其评价越高的趋势。进而进行两两配对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教授与讲师和助教的综合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教授的综合评分分别高于讲师1.52分、助教2.02分;副教授与助教的综合评分也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副教授的综合评分高于助教1.15分;虽然其他不同职称教师的综合评分差异也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也由于均值差距不足一分,不认为差异是实际显著。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职称反映了专业知识及学术水平的高低,一般地高职称教师对该领域的知识储备充足,能够比其他教师带给学生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可能是大学生对高职称教师的崇拜心理。表2的数据也反映出学生对讲师和助教的师德师风不满意。由于该校近六成的讲师和助教在35岁以下,并且35岁以下教师的综合评分在各年龄组中是最低的,所以,加强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仍将是该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重点。1)综合评分在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差异显著,文科学生的评价高于理工科学生1.66分。

20 99890